首页> 中文学位 >他者的观察——抗战期间海外人士及国内民主人士眼中的陕甘宁边区
【6h】

他者的观察——抗战期间海外人士及国内民主人士眼中的陕甘宁边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论

一、选题动机

二、学术史回顾

1、研究现状评述

2、本文努力方向

3、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部分陕甘宁边区的形成发展和历史地位

一、陕甘宁边区的形成发展

二、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地位

第二部分对陕甘宁边区政治状况的观察

一、思想与政治工作

1、边区的思想工作

2、边区的政治作风

二、政权建设

1、边区民主政治的特色

2、边区民主政治的实践

第三部分对陕甘宁边区经济状况的观察

一、边区的经济政策措施

1、边区的土地和农业合作政策

2、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3、边区的农民负担

二、边区的工商业发展状况

1、边区工业的发展。

2、边区商业的发展

三、边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第四部分对陕甘宁边区社会生活状况的观察

一、军民团结和谐的生活状态

二、普通民众的生活习俗

三、边区的文化教育状况

第五部分观察者眼中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

一、巨人形象的毛泽东

二、平民形象的毛泽东

结语

一、关于海外人士和国内民主人士对边区观察的准确度的分析

1、对观察“准确度”的确定

2、对观察“准确度”的具体分析

二、海外人士和国内民主人士对边区观察的历史影响

三、历史对海外人士和国内民主人士对边区观察的检验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以其独特的面貌和发展趋势吸引了“他者”--海外人士和众多国内民主人士的目光,由此发生了他们对边区的现场观察。这种观察本身虽然仅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侧面,但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总结有关学术史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观察的内容作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侧重探讨这一观察的“准确度”,并考察这种观察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1937-1945年的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大革命和土地革命两次重大历史挫折而走向成熟的时期,在抗日战争史和中共革命史占有独特的地位。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边区展开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足迹,其中的不少历史细节进入了外部观察者的感性视野与理性思考中。 在政治方面,外国观察者注意到思想政治工作对边区的特殊价值,尽管他们也有将其妖魔化的一面。国内民主人士则从边区与国统区的对比中感受到边区宽松、活泼而紧张、清明的氛围,民主政治建设与改善民生、改善下层的经济生活条件相结合的特色;在经济上,观察者看到了在边区独特的经济政策推动下,边区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克服地理、气候等恶劣条件,有了起步或发展;在社会牛活方面,边区的经济条件虽异常艰苦,军民的生活有单调、紧张的一面,但更有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一面;在多数观察者的眼中,领袖毛泽东在边区有绝对的权威,但并非是一个独裁专制者,其言谈举止有征服他人的独特魅力,其对事物的思考有战略眼光。 从准确度来看,海外人士和国内民丰人士对边区的观察主要是细节性的,因而难免包含着一些不真实的成分:再加上受观察者视角、立场、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见解与认识中更有误解乃至偏见之处。但总体上,尤其是在“白描性”观察中.其见解与认识又是基本符合当时边区的历史结构和历史面貌的,是基本准确的。海外人士和国内民丰人士对边区的观察产生了多层面的历史影响。首先,使许多观察者自身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其次,这种观察在一定意义上重塑了外部世界中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增强了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对边区及其事业的向往,拓宽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等国家的交往渠道;更为深远的,是使一些外国人对近代中国人的整体印象有所改变。在观察之后,一些观察者作出了相似的预测性断言:一个新国家的雏形已在陕甘宁边区形成。这种预测已为后来的历史所证实。总之,抗战时期海外人士和国内民主人士对陕甘宁边区的观察,涉及诸多方面,虽有曲解、偏见之处但契合历史的基本面貌,产生了多方面的历史影响,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课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