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国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沿革与职业价值观的演变
【6h】

建国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沿革与职业价值观的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一、建国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沿革

(一)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的理论依据和原因

(二)建国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沿革过程

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沿革给我们的启示

(一)“统包统配”的大学生分配制度的利与弊

(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利与弊

三、建国以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

(一)“统包统配”就业制度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二)“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建设对大学生的需求旺盛,大学生供不应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被推向市场,自主择业。随着毕业生数量上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制度以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1949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配”、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发展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大学生“统包统配”,从大学生的招生到培养都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也严格服从国家的分配计划,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入中国社会,尤其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开始给高校一定的自主分配的权力,实现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到20世纪末,市场经济加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开始把大学生就业完全推向市场,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大学生“双向选择”,大学生实现“自主择业”。 伴随就业制度的变革,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经历了相应的变化。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大学生是“社会型”的职业价值观,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饱满的热情奉献于国家、奉献于社会,党的召唤、社会的需要、组织的安排就是他们的志愿: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社会弥漫着浓厚的政治空气,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也呈现明显的政治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越来越有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务实,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各个历史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大学生职业观念都与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无论是大学生的就业制度还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反映的都是不同时代的发展要求,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