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墨子和谐社会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6h】

墨子和谐社会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和谐社会与和谐社会思想的解读

(一)和谐与和谐社会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三)墨子的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社会思想的组成部分

二、研究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必要性

三、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研究现状

(一)墨学的现代价值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二)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研究进展情况

第一章墨子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墨子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墨子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

(一)古代商周以前文化的影响

(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先秦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墨子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节葬、节丧、节用、非乐--墨子经济思想

(二)非攻反战,尚贤尚同--墨子政治思想

(三)平等爱人,互惠互利--墨子伦理思想

(四)尊天非命,察本求实--墨子哲学思想

二、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内容及其历史局限

(一)兼爱--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石

(二)"四大关系"与"三个板块"的和谐

(三) 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局限

第三章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以"尚同"、"尚贤"作为社会管理的有力支撑

二、以"强本"、"节用"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以"兼爱"、"交利"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四、以"非攻"、"反战"作为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举措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思想遗产。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被应用到天、地、人的各种关系中,被界说为一种内外协调、上下有序的状态。而这种观念应用到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上,即形成“和谐社会”思想,则反映了古代先民们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的蕴意非常深刻,它是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新的状态,使整体富于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大都贯穿着“和”的深刻内涵,从而使之成为以“和”为中心的社会理想。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整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即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构成要素彼此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理想状态,中国传统文化曾有多种和谐社会的构想。无论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是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都从不同侧面,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墨子的和谐社会思想与中国“和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后人勾勒出墨子心目中和谐社会的面貌:兼爱互利、反对掠夺和暴力;选贤与能、公平竞争;节用爱财、反对铺张。这种构想尽管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当时的社会背景极为不和谐:官民矛盾、贫富不均、诸侯混战、以强凌弱现象普遍存在。从文化层面说,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古代商周文化的影响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先秦思想的影响。 墨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十大主张中,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这些主张集中体现了墨子关于政治、经济、伦理、哲学、科学、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而在这些基本观点中都蕴含着“和合”的意蕴,因而体现了墨子关于和谐社会的朴素的观念。 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内容架构,可以从两个视角去分析考察:一是兼爱是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石,一是四大关系和三大板块的和谐。四大关系的和谐是指在人际关系上,墨子主“兼”非“别”;在国民关系上,主张遵法、尚同;在国与国关系上主张非攻、反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志、明鬼。三大板块的和谐主要指在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在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在文化上主张非乐非命,述而尚作。这些主张以“兼爱”为起点和归宿,相互紧密关联,首尾圆通,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理论整体。 当然,墨子和谐社会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一是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二是墨子和谐社会思想各主张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三是具体的政治主张已经被超越或被消解;四是墨家在理论上有排他性和固定性,很难承担起意识形态的功能。 尽管墨子的和谐社会思想很多带有乌托邦色彩,今天看来,有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但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墨子的和谐社会思想仍然显现出其特殊的意义,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一是以“尚同”、“尚贤”作为社会管理的有力支撑;二是以“强本”、“节用”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三是以“兼爱”、“交利”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四是以“非攻”、“反战”作为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举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