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百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回顾与前瞻
【6h】

近百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回顾与前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和资料来源

一、选题缘由

二、资料来源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五四运动研究学术史回顾与评价

一、关于五四运动涵义的界定

二、关于五四运动研究涵义的界定

三、五四运动研究学术史回顾与评价

第四节本文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五四运动研究的阶段及特点

第一节缓慢衍进阶段(1919年至1965年)

第二节跌宕起伏阶段(1966年至1977年)

第三节趋于繁盛阶段(1978年至今)

第二章五四运动研究的主要论题及观点

第一节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研究

第二节五四运动精神研究

第三节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研究

第四节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研究

第五节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研究

第六节五四运动的区域研究

第七节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第八节五四运动历史作用研究

第三章新世纪五四运动研究前瞻

第一节以往五四运动研究之局限

第二节五四运动研究向何处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申请学位时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如何评价“五四运动”,对中国史学界来说始终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但中国大陆对此敏感,台、港、澳和西方社会对此问题也是十分重视。作为一个历史上的五四,已经是一个过去了的历史事件,但它所提出的“科学”、“民主”等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般地伴随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今天人们所讨论的五四,是“历史叙述中的五四”,它作为历史研究的文本,在不同的叙述者那里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反映,可以说五四的形象有一个“层累造成”的问题。 五四运动研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即已拉开帷幕,可以说其研究几乎与五四运动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 抛开一般的纪念性活动,中国史学界至少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五十至六十年代初,一九七九年到八十年代初,一九八九年前后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五四运动研究热潮,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期间的研究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社会历史条件,五四运动的领导权及其性质,五四运动各阶层的作用及其影响诸方面都有丰硕的收获,并以专题论文、人物传记、论文集等形式表现出来。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先秦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那么,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时期对学术的摧残,五四运动史的研究长期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使得五四运动的研究与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 显而易见,五四运动研究工作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譬如,在指导思想上,有些人坚持“今文经学”的史学观点,或摆脱不了“影射史学”的思路,喜欢先拿今天的眼光和需要立论,再到历史资料中去找根据,作出论证。在采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时,忽视了将新方法与对史料的发掘、分析、运用密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文化、政治、思想等方面,而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南北政府之争、地区差异、教育改革等方面,则缺乏清晰透彻的科学评价,造成研究的薄弱区域。有的研究照抄照转现成结论,以革命领袖的某些论断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把研究工作停留在解说现成结论上面,这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普遍现象,五四运动研究也不例外。不少著述在论及五四运动的意义时,往往都是把毛泽东主席的有关论断抄录在一起,而不进一步考察这些论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另外,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着片面性,如过分地强调一个阶级,一类知识分子,一种思潮的作用,而忽视全面的研究,贬低其他阶级、其他知识分子、其他思潮的作用。 关于五四运动研究还缺乏新的力著问世,特别是缺乏新一代历史学家的力著问世。 五四运动研究中既有一些以前被忽略的领域,也有一些有待于深化、拓展的领域,还有一些需要重新认识的领域。本文认为五四运动研究应把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结合起来考虑,以新的角度和视野看待五四运动,力争在五四运动精神、五四时期各个社会界别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关系、五四运动人物研究诸方面有新的突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