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创伤后成长相关因素纵向研究
【6h】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创伤后成长相关因素纵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急性心肌梗死

1.2 PTSD症状和PTG的相关因素

1.3 依恋与PTSD症状和PTG

1.4 述情障碍与PTSD症状和PTG

1.5 童年期创伤经历与PTSD症状和PTG

1.6 PTSD症状与PTG

1.7 PTSD症状和PTG的纵向研究情况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假设

第二章 PTSD症状和PTG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2.1 PTSD症状

2.1.1 创伤

2.1.2 PTSD的概念

2.1.3 PTSD症状的相关因素

2.2 PTG

2.2.1 PTG的概念

2.2.2 PTG的理论模型

2.2.3 PTG的发生率

2.2.4 PTG的相关因素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一般资料问卷

3.2.2 创伤后成长调查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

3.2.3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

3.2.4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ECR)

3.2.5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 20-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

3.2.6 童年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

3.3 研究过程

3.4 质量控制

3.5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结果

4.1 一般人口学特征

4.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PTSD症状

4.3.1 不同人口学资料间PCL-C得分的比较

4.3.2 PTSD症状阳性组和阴性组ECR、TAS-20、CTQ得分的比较

4.3.3 PTSD症状与年龄相关分析

4.3.4 PTSD症状与依恋的关系

4.3.5 PTSD症状与述情障碍相关分析

4.3.6 PTSD症状与童年期创伤相关分析

4.3.7 PTSD症状的分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4 PTG

4.4.1 不同人口学因素PTGI得分的比较

4.4.2 PTG阳性组和阴性组ECR、TAS-20、CTQ、PCL-C得分的比较

4.4.3 PTG与年龄相关分析

4.4.4 PTG与依恋的关系

4.4.5 PTG与述情障碍相关分析

4.4.6 PTG与童年期创伤相关分析

4.4.7 PTG与PTSD症状相关分析

4.4.8 PTG分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5 PTSD症状和PTG纵向研究结果

4.5.1 T1和T2两个阶段的PCL-C和PTGI得分比较

4.5.2 T1和T2两个阶段PTSD症状和PTG的累积阳性率

4.5.3 T2阶段PTSD症状和PTG的预测因素

第五章 讨论

5.1 AMI患者PTSD症状的情况和相关因素

5.1.1 AMI患者PTSD症状的情况

5.1.2 PTSD症状与人口统计学变量

5.1.3 PTSD症状的预测因素

5.2 AMI患者PTG的情况和相关因素

5.2.1 PTG情况

5.2.2 PIG与人口统计学变量

5.2.3 PTG的预测因素

5.3 PTSD症状和PTG的纵向研究

5.3.1 PTSD症状和PTG的纵向变化

5.3.2 PTSD症状和PTG的累积阳性率

5.3.3 T2阶段PTSD症状和PTG的预测因素

5.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5.5.1 创新性

5.5.2 局限性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
   调查济南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症状和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Growth,PTG)的状况,探讨AMI患者依恋、述情障碍、童年期创伤及一般人口学因素与PTSD症状、PTG的关系,探讨AMI患者PTSD症状和PTG的关系,探讨AMI患者PTSD症状和PTG与发病时间的关系及预测因素,为AMI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
   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济南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内科首次确诊为AMI患者的PTSD症状和PTG的状况及相关资料。在第一个时间点(T1:出院前1天)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在第二个时间点(T2:发病起第8周)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创伤后成长调查量表(PosttraumaticGrowthInventory,PTGI)、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Checklist-CivilianVersion,PCL-C)、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inCloseRelationship,ECR)、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20-itemTorontoAlexithymiaScale,TAS-20)、童年期创伤问卷(ChildhoodTraumaQuestionnaire,CTQ)来测量一般资料、PTG、PTSD症状、依恋、述情障碍和童年期创伤经历。本次研究在T1阶段共发放问卷107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0.65%。在T2阶段电话随访共回收有效问卷44份,随访率为45.36%。
   结果:
   1.T1阶段,AMI患者PTSD症状阳性率为25.77%,PCL-C平均得分为31.42±10.79;PTG阳性率为71.13%,PTGI平均得分为62.93±15.59。
   2.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医疗付费方式的AMI患者PCL-C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人口学因素的AMI患者PTGI得分无显著差异。
   3.AMI患者PTSD症状阳性组和阴性组,依恋焦虑得分和TAS-20总分有显著差异(P<0.01)。AMI患者PTG阳性组和阴性组,依恋焦虑得分和CTQ总分有显著差异(P<0.01)。
   4.AMI患者PCL-C得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得分和TAS-20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AMI患者PTGI得分与依恋焦虑得分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与依恋回避得分、CTQ中躯体虐待维度的得分呈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P<0.05)。
   5.分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MI患者PTSD症状的主要预测因素是:依恋焦虑和述情障碍;AMI患者PTG水平的主要预测因素是: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TAS-20总分和CTQ总分四个变量对PTSD症状方差净解释量为23.7%,依恋回避、依恋焦虑、TAS-20总分、CTQ总分、PTL-C总分五个变量对PTG的方差净解释量为19.7%。
   6.T1和T2两个阶段的PTGI和PCL-C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T2阶段PTGI和PCL-C得分均显著低于T1阶段的得分。
   7.44名接受随访的患者中,T1和T2两个阶段PTSD症状和PTG的累积阳性率分别为34.88%和74.42%,略高于T1阶段PTSD症状和PTG的阳性率32.56%、72.09%。
   8.T1阶段依恋焦虑得分对T2阶段PCL-C总分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T1阶段PTGI总分对T2阶段PTGI总分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
   结论:
   1.A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PTSD症状和PTG,阳性率分别为25.77%、71.13%。
   2.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医疗付费方式AMI患者PTSD症状存在显著差异,文化程度高、医保和公费的患者不容易出现PTSD症状;不同人口学资料的AMI患者PTG水平无显著差异。
   3.安全型依恋的AMI患者PTSD症状的水平最低,依恋回避得分高的AMI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PTSD症状和较低水平的PTG,依恋焦虑是PTSD症状和PTG的共同正向预测因素。
   4.具有述情障碍的AMI的患者更容易产生PTSD症状。
   5.随着时间的推移AMI的患者的PTSD症状和PTG水平均有显著降低,T1阶段依恋焦虑对T2阶段的PTSD症状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T1阶段PTG水平对T2阶段PTG水平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