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东省女同性恋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特征研究
【6h】

山东省女同性恋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前言

1 背景

2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分析

2.4.质量控制

2.5 伦理学问题

三、结果

第一部分 定性研究

第二部分 问卷调查结果

四、讨论

4.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信息

4.2 性取向认知及性行为发生情况

4.3 社会歧视/侮辱/暴力及物质使用情况

4.4 自杀行为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中文综述一篇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与性方面,对男性及女性有何种型态的耐久吸引,可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其中同性恋和双性恋属于性少数人群(sexual minority)。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指同性之间产生性兴趣并以同性为满足性欲者。女同性恋(lesbian)是指女性之间对性与爱的欲望。双性恋是指对两种性别都会产生爱慕或性冲动的性取向。女性性行为人群(women who have sex with women,WSW)是指女性与女性发生性行为者。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指男性与男性发生性行为者。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对同性恋者的接受程度较差,造成女同性恋者的身份比较隐蔽,处于社会边缘化状态。女同性恋者遭遇的社会歧视较多,精神心理负担重,使得她们更愿隐藏自己的同性身份。
  近年来,由于男同性恋者之间的高危性行为使其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感染率较高,致使国内外对男同性恋者的人群特征、行为特征、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调查研究较多。而女同性恋人群,对社会的影响力相对较弱,还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尚缺乏对女性同性恋人群的调查研究,国内女同性恋者的数目、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精神心理情况等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对山东省女同性恋者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和掌握这一人群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保障其健康提供依据。
  研究目的:
  1.采用问卷调查与定性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掌握山东省女同性恋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物质滥用情况及自杀行为发生情况。
  2.从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精神心理,物质滥用,心理扭力,自杀行为等方面探讨女同性恋的健康状况、精神心理卫生状况。
  3.分析影响这一人群精神心理健康和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在女同性恋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高危行为干预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的入选标准是:(1)年龄≥15周岁;(2)无精神疾病及智力缺陷;
  (3)自我身份认定为女同性恋者;(4)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能自愿参加调查者。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于2014年9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由艾滋病防治社会组织山东省彩虹组织和拉拉组织在山东省济南市、烟台市、青岛市、淄博市4个城市的女同性恋者主要活动场所和社交网站进行宣传,利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招募研究对象。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由调查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民族、户籍所在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等),性取向及性行为发生情况,遭遇社会歧视/暴力情况,失眠、焦虑、抑郁、烦躁等发生情况,自杀行为情况,饮酒、吸烟及毒品使用情况,性病妇科病患病情况,卫生服务需求情况等。采用张杰等人编制的心理扭力量表(Psychological Strain Scales,PSS)来评价调查对象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现实与愿望之间的冲突、相对剥夺、应对危机技能的缺乏。
  个人深入访谈:在完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在济南市、淄博市实施个人访谈,选择在安静、舒适的房间,由经过培训的访谈员对自愿参加访谈的女同性恋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女同性恋人群人口学特征、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因素、同性性取向带来的不良影响、精神心理障碍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等内容。
  3.数据分析
  利用SPSS16.0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并对人口学特征,性取向,性行为发生情况,社会歧视发生情况,自杀行为发生情况,性病/妇科病患病情况等进行统计描述。利用x2检验或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或t检验比较自杀行为组与非自杀行为组的差异,并用前进法或后退法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根据访谈记录及访谈录音将访谈资料逐句整理成为文字,最后针对主要和次要的回答对资料进行归类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研究主要结果:
  1.定性研究
  个人深入访谈共收集13名访谈对象,10名为本科学历,性取向为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的人数分别为11、1和1。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其性取向是天生的,有三分之一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和环境共同影响形成的。性取向给女同性恋人群带来的压力来源有婚姻压力、家庭压力、社会歧视,这些危险因素使得这一人群更愿隐藏自己的性取向,同时利用吸烟、饮酒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其中2名访谈对象有过自杀行为。
  2.定量研究
  2.1人口学特征
  共对342名符合调查对象标准的女性同性恋进行了调查,年龄范围为15-48岁,其中21-30岁所占的比例为62.87%,多为本地人(90.24%)和未婚者(73.17%),文化水平较高(56.80%为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
  2.2性行为及性病/妇科病患病情况
  83.50%(289/342)的调查对象有过与同性或者异性的性行为经历,其中最近一年有86.16%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性行为方式中手指交、器具交、口交和阴蒂交分别占95.18%、40.96%、65.86%和34.94%。最近一年有21.45%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在与异性的性行为中,19.35%有过商业性行为,且安全套(指套)使用率较低。最近一年,仅有27.20%的调查对象做过性病/妇科病检查,检查者中患有性病/妇科病的比例为29.03%。26.61%的调查对象出现过性病/妇科病症状,多采取非规范化治疗(未做处理、街头诊所就诊、自己买药治疗)。在就医过程中,将性取向告诉过临床医生的占4.97%(17/342)。
  2.3饮酒、吸烟及毒品使用情况
  近一半调查对象饮酒,45.83%的饮酒者曾经一次大剂量饮酒,其中酒精滥用的占5.85%。吸烟者所占的比例为37.72%,吸食毒品的比例为6.43%,且吸毒者开始吸毒的时间多为有同性伴侣。
  2.4自杀行为情况及危险因素
  18.13%有过自杀意念,8.77%有过自杀未遂经历。产生自杀意念的直接原因有:社会歧视/侮辱和精神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等),与家人的关系破裂,与同伴关系破裂,与他人发生冲突等。自杀意念组遭遇社会歧视/侮辱/暴力,曾反复出现失眠/抑郁/焦虑/烦躁,看心理医生,未将性取向告诉过他人,宗教信仰,饮酒,吸烟,吸毒,患有性病/妇科病和心理性别为男的比例均高于非自杀意念组(P<0.001)。心理扭力四个来源的得分自杀意念组均高于非自杀意念组(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性取向不确定,失眠/抑郁/焦虑/烦躁及应对技能扭力得分越高,女同性恋者的自杀意念风险越大。
  结论:
  (1)山东省女性同性恋人群身份隐蔽,多存在有损于健康的高危性行为,性病/妇科病患病率高,且多未接受正规治疗。
  (2)女性同性恋人群饮酒、吸烟的比例较大,多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遭遇的社会歧视/侮辱/暴力及心理压力,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将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3)性取向给这一人群带来的婚姻压力、家庭压力、社会歧视/侮辱/暴力等较大,部分有性取向自我认同上的心理压力,可将性取向知识加入到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中,使人们对性取向有科学的认识。
  (4)女性同性恋人群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发生率高,文化程度高、性取向不确定、失眠/抑郁/焦虑/烦躁及应对技能扭力得分高是其自杀的危险因素,而接受心理治疗的比例却很低,应提高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并预防其自杀行为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