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6h】

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小儿原发肠源性便血性疾病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展开▼

摘要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小儿原发肠源性便血性疾病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原发肠源性便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166名血便患儿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其中男94例,女72例,年龄5d~13岁,平均年龄(5.51±2.87)岁,急性腹痛伴便血107名,腹部不适、腹胀伴血便30名,单纯血便29名。患儿适当制动,哭闹厉害的患儿口服适量水合氯醛熟睡后检查,怀疑肠道息肉的患儿检查前用开塞露清洁肠道。患儿取仰卧位,按常规对全腹进行顺序、全面观察。肠气较多时,按肠管走行方向适当缓慢加压或适当改变患儿体位,推开肠气,利用肠管内液体做透声窗,仔细观察,必要时,在饮用适量水的过程中或20~30分钟后检查。其中重点观察的部位有回盲部、右上腹、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走行,乙状结肠及直肠。发现病变,仔细观察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部位、大小、有无移动度、局部肠管蠕动活跃程度等,另外需要观察的还有是否合并肠梗阻、肠间有无积液、腹腔内网膜及系膜有无聚拢增厚,回声是否增强等。并用CDFI观察病变血流分布情况及血流性质。所有图像及患儿就诊资料记录在案,并保存于PACS系统,确保资料完整准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判断各观察指标与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率的关系时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超声检查根据其特征性声像图表现明确诊断肠套叠53例,肠重复畸形22例,肠旋转不良20例,美克尔憩室8例,肠道息肉12例,肠道异物2例。超声检查显示部分相关声像图表现,提示诊断肠套叠11例,肠重复畸形4例,肠旋转不良2例,美克尔憩室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3.73%(139/166)。术前超声检查未见异常22例,漏诊率为13.25%(22/166);5例误诊,误诊率为3.01%(5/166)。原发性肠套叠66例,继发性肠套叠15例。肠套叠声像图表现为腹腔内混杂回声包块,横切呈“同心圆征”,外圆呈环状低回声,为增厚的鞘部肠壁,中间部分根据套入部的组织结构不同呈现不同声像图表现。纵切呈“套筒征”,表现为相对平行走形的带状回声呈强弱相间分布。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套叠肠管管壁血流分布情况,根据血流信号多寡,分为4级。统计学分析显示血流信号分级与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套筒长度及套叠发生部位与空气灌肠复位是否成功亦有相关性。临床确诊肠重复畸形32例,超声诊断26例,包括十二指肠重复畸形6例,位于回盲部8例,小肠重复畸形12例。另外6例,术前3例误诊,3例漏诊。肠重复畸形声像图中分为囊肿型和管状型两种,其中前者又分为管腔内型和管腔外型。管腔内型可见厚壁囊性包块凸向管腔内,凸向管腔内囊壁切线与正常肠管纵轴呈锐角,夹角处可见气体回声反射。管腔外型表现为邻近肠管的圆形或类圆形囊肿,囊壁类似于正常肠管管壁,表现为“强-弱-强”三层结构。肠旋转不良23例,超声漏诊1例,肠旋转不良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即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呈顺时针旋转,扫查过程中,由上而下移动探头有明显旋转感。继发肠扭转时动态扫查肠管呈“漩涡”征。美克尔憩室20例,超声诊断13例,2例误诊,5例漏诊。美克尔憩室声像图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厚壁囊状或管状结构,形态相对固定,形状及大小不随肠道蠕动而改变。肠息肉22例,超声诊断12例,位于小肠内1例,回盲部2例,结肠内4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内5例。漏诊10例。肠道息肉声像图表现比较典型,即肠腔内实性低回声结节,可见细蒂与肠壁相连,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息肉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呈放射状分布,但较小的肠道息肉受肠气干扰容易漏诊。消化道异物3例,超声检出2例。
  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判断小儿原发性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便血病因的诊断具有一定特异性,且简单易行,患儿痛苦小,诊断符合率较高。操作者手法和经验对诊断符合率亦有很大影响。
  第二部分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45名伴有血便的患儿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治疗前行腹部超声检查。其中男29名,女16名,年龄9个月~12岁,平均年龄6.89岁。病程1~3d。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伴暗红色血便10名,脓血便2名,大便潜血13名。患儿适当制动,哭闹厉害的患儿口服适量水合氯醛熟睡后检查。患儿取仰卧位,分别采用凸阵及线阵探头按常规步骤对全腹进行顺序、全面观察。其中重点观察的部位有回盲部、右上腹、左侧腹。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适当调节彩色增益,观察管壁的血流丰富程度。另外需要观察的还有是否合并肠梗阻、肠间有无积液、腹腔内网膜及系膜有无聚拢增厚,回声是否增强、肠系膜淋巴结是否肿大等。所有图像及患儿就诊资料记录在案,并保存于PACS系统,确保资料完整准确。
  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声像图表现为受累肠管肠壁局限性节段性增厚,肠壁最厚处测值:5~8mm者11例,占24.44%。8~10mm者26例,占57.58%,大于10mm者8例17.78%。肠壁回声不均匀性减低,以粘膜下层减低为著,粘膜层及浆膜层光滑。浆膜层相对平整呈线状,粘膜层呈“波浪状”凸向肠腔。受累管腔蠕动较差,肠腔内可见液体滞留。单发肠管受累者32例,约占71.11%,两处肠管受累者13例,占28.89%。病变位于左中上腹29例,占64.44%,位于右中下腹16例,占35.56%。根据受累肠管管壁血流信号多寡,分为4级,其中0-1级0例,2级10例,占22.22%,3级35例,占77.78%。本组患儿有30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5例伴有程度不等的腹盆腔积液,2例伴有右下腹网膜组织回声增强,未发现伴有肠套叠病例。
  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特异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因其无辐射、无痛苦,简便易行,患儿及家属接受程度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