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脊髓内移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脊柱侧后凸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6h】

脊髓内移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脊柱侧后凸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影像学检查

1.4 神经电生理检测

1.5 生活质量评估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患者脊髓内移距离

2.2 患者冠状面主弯Cobb角与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

2.3 患者身高改善情况

2.4 患者SEP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情况

2.5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神经功能结果

2.6 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

2.7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2.8 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讨论

3.1 脊柱侧后凸伴神经功能损伤

3.2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侧后凸伴神经功能损伤中的应用

3.3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联合SEP和MEP监测对脊柱侧后凸伴神经功能损伤治疗的有效性

3.4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联合SEP和MEP监测对脊柱侧后凸伴神经功能损伤治疗的安全性

3.5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联合SEP和MEP监测对脊柱侧后凸伴神经功能损伤治疗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神经功能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及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究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对伴神经损伤的脊柱侧后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于2004年5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18例脊柱侧后凸畸形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的病例资料。18例患者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18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全脊柱MRI、CT检查,并进行站立位脊柱正侧方位的X线检查,再根据MRI、CT和X线的检查结果测量并计算出脊髓内移距离、冠状面主弯Cobb角、后凸Cobb角;根据MRI检查结果,测量出顶锥区凸侧脊髓外边缘处水平切线与椎管内边缘处水平切线之间的距离;根据X线拍摄检查结果计算术前术后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后凸Cobb角;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进行SEP检测,术中对患者进行MEP检测;术前及术后最后1次随访时完成生活质量评估,使用SRS-22量表对所有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1.术后顶锥区凸侧脊髓外边缘处水平切线与椎管内边缘处水平切线之间的距离显著性的小于术前顶锥区凸侧脊髓外边缘处水平切线与椎管内边缘处水平切线之间的距离;
  2.术后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后凸Cobb角显著性的低于术前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后凸Cobb角;
  3.患者的身高平均增加了6.1±1.2cm,身高增加率为3.6±1.4%,术后和术前身高没有显著性的差异;7例术前为C级的患者中有6例出院时好转为D级,术后3个月好转为E级,1例出院时虽认为C级,但术后9个月好转为D级,11例术前为D级的患者中有10例出院时好转为E级,1例出院时虽认为D级,但术后6个月好转为E级,18例患者在最后随访时均好转为E级;
  4.术后7天SEP的波幅和潜伏期显著性的低于术前和术中;
  5.术后的疼痛、心理状况、自我形象和功能状况四方面评分以及总分均显著性的高于术前。
  6.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瘫痪、死亡、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以及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为0.00%;
  7.SEP对神经功能监测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0%、94.4%、100.0%、50.0%,MEP对神经功能监测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8.9%、100.0%、94.4%、100.0%,SEP联合MEP对神经功能监测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0%、100.0%、100.0%、100.0%。
  结论: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联合SEP和MEP监测治疗脊柱侧后凸,既可有效矫形畸形的脊柱,又可明显的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但由于本次研究病例较少,随访期不够长,能否在临床广泛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