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流动视阈下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择偶困境分析
【6h】

社会流动视阈下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择偶困境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

(二)关于流动人口的婚姻研究

(三)小结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实地研究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生存现状及择偶模式

(一)城市融入:自主和理性的选择

(二)矛盾冲突:被动的社会隔离

二、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择偶模式

(一)择偶意愿:向往婚姻,择偶意愿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二)择偶目的:现代爱情观与传统家庭观相交织

(三)择偶时间:主动与被动的延迟

(四)择偶途径:择偶圈小、依靠强关系介绍

(五)择偶标准:注重内在条件和感情基础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择偶困境特征描述及原因分析

(一)城市择偶难度增加

(二)面临中国式“逼婚”

(三)陷入两难的“本地择偶”

二、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择偶困境原因分析

(一)社会流动下择偶更具自主性

(二)社会流动引发交往隔离

(三)缺乏社会保障及社会支持网络

(四)传统与现代择偶观的碰撞

(五)边缘身份和家庭压力的双重作用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感知中国社会发展,“流动”已成为新常态。近三十年众多的社会学学者专注于此领域,研究成果全方位展现了流动人口的流动动因、影响因素以及生存、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网络关系和市民化过程的新面貌,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发展意见。随着第一批流动人口的逐渐老去,新生代流动人口将占主体地位,已有数据显示在1.4亿流动人口中,18-35岁的青年人口的比例超过70%,多达1亿之众。于他们而言,在青年阶段最重要的一项社会化任务就是成家,因此流动青年的婚姻家庭问题是在关注流动人口的流动状态和管理之外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在此研究导向下,笔者聚焦微观层面,提出本文的研究题目是:社会流动视阈下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择偶困境分析。择偶是缔结婚姻的重要环节,然而如今频繁出现的“择偶难”与“逼婚”现象,预警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择偶出现了不可预估的风险。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可知,学术界对于“务工型”流动青年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状态研究已初见成果,而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流入城市的“知识型”青年特别是男性青年却备受冷落。他们具有文化优势,被看作是国家栋梁,但事实证明他们在婚姻家庭中承受着更大的物质与精神压力,甚至无法如己所愿成立家庭,他们和新生代农民工一样因为“流动”属性而在择偶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社会流动视阈下,去探究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在择偶过程遇到哪些难题以及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生存现状、择偶模式、择偶困境进行了详尽的社会学分析。整体来看,他们的生存现状与择偶模式之间既有融合之处又存在矛盾与冲突。一方面他们在主观上会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积极融入城市生活,这种流动经历会影响他们的择偶观念和行为,使其择偶模式呈现出很多现代化的特征。但更多时候他们会在客观上遭受被动的社会隔离,生存状况并不乐观,致使理想中的择偶模式无法实现,陷入择偶困境。依据以上信息,可以归纳出农村“知识型”流动男青年的三点择偶困境:首先是城市择偶难度增加;其次是面临中国式“逼婚”;最后是陷入两难的“本地择偶”。接下来,笔者在社会流动的理论框架下深入分析了产生择偶困境的原因,认为农村“知识性”流动男青年的社会流动经历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择偶行为,塑造出全新的择偶模式,但其仍受制于流动后的各种现实状况,无法顺利实现择偶。具体体现在以下五点:一、社会流动下择偶更具自主性;二、社会流动引发交往隔离;三、在城市中缺乏社会保障及社会支持网络;四、传统与现代择偶观的碰撞;五、边缘身份和家庭压力的双重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农村“知识性”流动男青年面临择偶困境,并且这种困境的产生与他们特有的流动经历息息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