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异位妊娠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6h】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异位妊娠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主要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设计

3.具体观察指标

4.治疗过程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2014-2017年本中心各年度异位妊娠发生率变化

2.2014-2017年本中心异位妊娠患者不孕因素分布

3.冻融胚胎移植与囊胚移植比例变化

4.异位妊娠组和宫内妊娠组各项指标对比

5.新鲜卵裂期胚胎移植、新鲜囊胚移植、冻融卵裂期胚胎移植、冻融囊胚移植四组各指标对比

6.冻融周期三种内膜准备方案结局比较

讨论

1.IVF-ET术后异位妊娠与输卵管相关性不孕

2.IVF-ET术后异位妊娠与卵裂期胚胎移植

3.IVF-ET术后异位妊娠与新鲜胚胎移植

4.IVF-ET术后异位妊娠与多胚胎移植

5.IVF-ET术后异位妊娠与胚胎移植技术

6.IVF-ET术后异位妊娠与其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后发生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和宫内妊娠(intrauterine pregnancy,IUP)患者的诊疗过程与临床结局,探讨IVF-ET后E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以期降低IVF-ET后EP发生率。
  研究方法:
  统计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首次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2014-2017年各年度本中心EP的发生率,观察其变化趋势;统计IVF-ET治疗后确诊临床妊娠的患者中新鲜胚胎移植和冻融胚胎移植分别在2014-2017年各年度所占比例,以及卵裂期胚胎移植和囊胚移植分别所占比例,观察其变化趋势。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中心首次接受IVF-ET治疗后临床诊断为EP的86例患者与同期接受IVF-ET治疗后临床诊断为IUP的2606例患者,比较新鲜周期胚胎移植后EP组和IUP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及治疗过程(包括超促排卵过程、宫腔内操作次数等),探讨新鲜周期移植EP发生的相关因素;比较冷冻胚胎移植后EP组和IUP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及治疗过程(包括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目等),探讨冷冻周期移植EP发生的相关因素。
  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IVF-ET治疗后获得临床妊娠的2692例患者分为四组:新鲜卵裂期胚胎移植患者、新鲜囊胚期胚胎移植患者、冻融卵裂期胚胎移植患者和冻融囊胚期胚胎移植患者,比较四组之间的一般特征,分析各组EP发生率;并比较冻融周期不同内膜准备方案的EP发生率,以期选择降低EP发生率的最佳方案。
  选择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两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比较。用百分比(%)表示率的结果,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行IVF-ET治疗后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共2692例,其中EP患者86例,所占比例为3.19%(86/2692);2014-2017年各年度EP发生率分别为3.91%(19/486)、4.41%(25/567)、2.80%(21/750)、2.36%(21/889)。EP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2.新鲜胚胎移植周期EP组与IUP组比较,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窦卵泡数(AFC)、妊娠次数、基础雌二醇(E2)水平、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移植日内膜厚度、胚胎距宫底距离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EP组患者人工流产次数、刮宫次数、盆腹腔手术(包括EP手术、割宫产、卵巢囊肿或肿瘤切除手术、阑尾炎手术、输卵管积水或粘连手术、子宫肌瘤或子宫畸形手术等)次数明显高于IUP组(P<0.05);EP组Gn总量、扳机日雌二醇水平均明显高于IUP组(P<0.05)。
  3.冻融胚胎移植周期EP组与IUP组比较,患者年龄、BMI、AFC、妊娠次数、基础E2水平、基础FSH水平、移植日内膜厚度、胚胎距宫底距离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EP组自然流产史、人工流产史、既往输卵管妊娠史、盆腹腔手术史与IUP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冻融胚胎移植患者中,EP组移植2个胚胎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IUP组,EP组移植囊胚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IUP组(P<0.05)。
  4.2014-2017年新鲜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新鲜囊胚移植周期、冻融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冻融囊胚移植周期EP发生率分别为5.21%(48/921)、2.86%(3/105)、3.98%(22/553)、1.17%(13/1113)。囊胚移植周期EP发生率明显低于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冻融囊胚移植周期EP发生率明显低于新鲜囊胚移植周期(P<0.05)。
  5.2014-2017年冻融胚胎移植三种内膜准备方案中,自然周期方案EP发生率1.12%(8/713)明显低于人工周期方案2.71%(22/813)、促排周期方案3.57%(5/140)(P<0.05)。
  研究结论:
  1.既往人工流产史、刮宫史、盆腹腔手术史频次高,可增加IVF-ET后EP的发生风险。
  2.既往输卵管病变、移植胚胎发育时期、移植胚胎数目、移植日血清高雌二醇水平是IVF-ET后EP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3.冻融周期单囊胚移植可降低IVF-ET后EP发生的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