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代禅宗“佛性论”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
【6h】

唐代禅宗“佛性论”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文章创新性

第一章 唐代禅宗佛性论的革命意义

一、印度佛性思想概略

二、中国佛性学说概况

三、唐代禅宗佛性论的生态演进

第二章 对唐代禅宗佛性论关键词的生态审美阐释

一、禅境:诗意的生态环境

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平等的生态审美意识

三、禅悟:直觉层面的生态体悟方式

四、圆融:主客统一的生态审美视角

第三章 唐代禅宗佛性论的生态审美意蕴的艺术表现

一、佛性论与唐代山水诗

二、佛性论与唐代山水画

三、佛性论与唐代园林

第四章 唐代禅宗佛性论的生态审美意蕴的当代价值阐释

一、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二、对当代生态美学构建的启示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佛教丰富的文献资料中包含着珍贵的生态审美思想。关照内心、以心为源是中国佛教对主体精神的追求。始于南北朝时期的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它以《楞伽经》为经典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而生成。禅宗倡导超越实在性的外在世界,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强调回归人的本性,真正解放人性,从而步入佛界的殿堂。禅宗美学强调关注和回归人的精神家园,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主体建设。禅宗佛性论强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具体体现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性本空”、“自性清净”、“圆融无碍”等思想之中。
  本文将基于文本认真研读,深入发掘几部佛经的精神要义,对于其中关涉生态审美思想的论点进行理论阐释,从而从生态审美角度揭示禅宗佛性论几个重要命题的深层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主张用平等的眼光关照万物,众生在生存价值上没有高低等级之分,也没有惟我独尊的优越性,这是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审美观。禅宗佛性论采用,“禅悟”的直觉思维方式,这本身也是一种注重整体性和生命本真的生态体悟方式。禅宗将“圆融”作为其最高审美境界,立足主客统一的生态审美视角,构建起了人与世界融合为一、互相含摄的生态交融模式和圆融之境。
  唐代山水诗人注重“光采与我同”的境界以及无任何功利目的的心境,这就是诗人本原清净的自心自性。诗中抒发了诗人极大的精神愉悦与难以言说的内心自在。这也对当时回归自然的生态审美实践产生了借鉴意义。唐代山水画创作采用直觉观照的方式去感悟,强调不执于一物,不执于观念,达到心物合一、心我和一的境界,这正是禅宗佛性论直觉审美的体现,是真正的“悟”。唐代山水画不论在绘画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受到了禅宗佛性论思想的影响,进而产生了审美情趣的转变。唐代士大夫文人以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宇宙哲学来构筑园林,达到人与宇宙的融合,打破二元对立模式。同时,相比于老庄玄学思想,他们推崇禅境的心境向内心世界迈出一大步。此外,禅宗佛性论中所包含的质朴的生态审美思想使“禅悟”的直觉思维在唐代园林艺术审美方面取得了极高的地位,也对中国古典艺术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
  面对当下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禅宗佛性论虽不能拯救人类的生态危机,但却能够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态观念。唐代禅宗佛性论中对破除自我中心、万物平等、现象圆融等一系列理念的表达,是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理念中和谐精神的诠释,也为当代生态文明构建提供了智慧蓝本。禅宗佛性论朴素的思想中蕴藏着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这也为西方学者转向学习借鉴东方生态智慧提供了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