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固定矫治器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状况及主要牙周致病菌的影响
【6h】

固定矫治器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状况及主要牙周致病菌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固定矫治器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状况及主要牙周致病菌的影响

一、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状况的影响

二、发病因素

三、固定正畸矫治器对口腔微生物的影响

第一部分固定矫治器对不同年龄阶段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正畸治疗前后患者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fimA基因型检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正畸治疗前后患者龈下四种牙周致病菌的定量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外文论文

展开▼

摘要

固定矫治技术是治疗错畸形的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因其方便高效而被多数正畸医生采用,但是固定矫治器会对患者的牙周组织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学者提出,正畸治疗消除了牙合创伤,并且牙齿排列整齐后更易于清洁,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维护牙周健康。但是,Bollen等人总结了1980-2006年以来研究固定正畸治疗对于牙周状况影响的文献,发现尚缺乏有力证据证明正畸治疗有益于牙周健康,甚至可能对牙周组织造成轻微损伤。这两种矛盾性的结论可能缘于不同的附着水平检查方法、不同的观察时间、受试者对致病菌免疫能力的差异等。并且受试者年龄也可能影响研究结果,青少年与成人心理发育程度迥异,治疗依从性不同,对口腔卫生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正畸治疗对于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牙周状态的影响也可能不同。以往的研究发现患者粘结矫治器后牙周临床指标出现炎症性改变,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毒力因子牙龈蛋白酶K(Kgp)、致病岛rag基因检出率明显增高,伴放线放线杆菌及其毒力因子细胞致死性膨胀因子、具核梭杆菌及其毒力因子FadA黏附素检出率也明显增高,提示矫治器对牙周微生态环境有明显的负面作用。不同研究者关于拆除矫治器后牙周致病菌检出率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出入,这可能由于研究对象、样本采集方法、生物检测技术不同。随着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相比致病菌阳性率,细菌数量水平才是致病的关键因素,牙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可能并不取决于口腔内是否存在某些种类牙周致病菌,而是取决于牙周致病微生物的数量水平是否达到某一“阈值”。尤其是拆除矫治器后多种主要牙周致病菌数量如何变化,是否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目前尚无报道。 另外,大量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同种细菌不同的菌株致病性存在广泛差异。用不同Pg菌株攻击宿主细胞造成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也不尽相同,这提示不同Pg菌株致病性存在差异。但是,目前鲜有关于正畸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多种致病菌数量及主要牙周致病菌致病性变化的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固定矫治器对不同年龄段正畸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对影响较严重的群体进行龈下牙周致病菌种类、致病性及数量检测,分析正畸治疗前后牙周致病菌检出率、绝对数量、构成比的变化,初步探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状况及龈下牙周致病菌定植生长的影响。 第一部分 固定矫治器对不同年龄阶段错畸形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 目的:检查青少年及成人正畸患者的牙周状况,比较固定矫治器对两个群体牙周组织影响的严重程度以及对不同牙位牙周状况的影响的差异。 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0月就诊于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初诊患者79名,根据年龄分为青少年组(11-16岁)41名、成人组(16岁以上)38名。分别在粘结矫治器前(T0)及6个月后(T1)对两组患者进行牙周检查,检查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前磨牙(若减数第一前磨牙,选择第二前磨牙)、上中切牙以及下颌左侧中切牙、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近中颊侧、远中颊侧两个位点。口腔检查内容包括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分别在基线及6个月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观察固定矫治器对成人及青少年牙周临床指标的影响。随后对炎症性改变较明显的组,分析不同牙位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查找牙周状况受固定矫治器影响较明显的牙位。 结果:(1)治疗前青少年与成人组间PLI、GI、S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的两组PLI、GI、SBI值均高于治疗前(均为P<0.001),且治疗后青少年组高于成人组(P<0.05,P=0.001,P<0.001),治疗前后青少年PLI差值大于成人组(P<0.001,P=0.001,P<0.001),可认为青少年组PLI、GI、SBI值的改变大于成人组。PD在两组间比较可知,治疗前成人组PD值高于青少年组(P<0.001),治疗6个月后的两组PD值均高于治疗前(P<0.001),且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PD差值青少年组大于成人组(P<0.05)。可认为青少年组PD值的改变高于成人组。(2)在上述分析中可见,相比成年人,固定矫治器对青少年牙周临床状况影响更明显。治疗前青少年组不同牙位间GI值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GI值在不同部位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可知,UR6与UR1、UR6与LR6、UR4与UR1、UR4与LR4、UR4与LR6、UR1与LL1、LL1与LR4、LL1与LR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后GI差值在不同牙位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可知,UR6与UR4、UR6与UR1、UR4与UR1、UR4与LR4、UR4与LR6、UR1与LL1、LL1与LR4、LL1与LR6间治疗前后GI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UR4、LL1、UR6的牙龈指数增加较明显。治疗前青少年组不同牙位PD值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不同牙位间PD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可知,UR1与UR6、UR1与UR4、UR1与LL1、UR1与LR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后PD差值在不同牙位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可知,UR1与UR6、UR1与UR4、UR1与LL1、UR1与LR6间治疗前后GI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UR1探诊深度增加最小,UR4、LL1、UR6探诊深度增加较明显。 结论:粘结矫治器后,青少年组及成人组牙周状况均出现炎症改变。相比成人组,固定矫治器对于青少年组牙周组织的影响更为显著。粘结矫治器半年后,青少年组上颌第一前磨牙、下中切牙、上颌第一磨牙牙龈炎症重于其余牙位。 第二部分 正畸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fimA基因型检测 目的:通过对不同正畸治疗阶段患者的牙周检查和龈下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检测,了解正畸过程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fimA基因型检出情况的变化,分析正畸治疗对牙周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方法:选取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63名正畸初诊患者、58名即将拆除矫治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1-16岁,分别设为实验组A、实验组B;56名牙周健康者选自济南市中小学查体项目,性别、年龄与实验组匹配。所有受检者父母均同意其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A在粘结矫治器时(Ta0)、三个月后(Ta1)、六个月后(Ta2),实验组B在拆除矫治器时(Tb0)、三个月后(Tb1)、六个月后(Tb2)及对照组均进行牙周检查及样本采集。 结果:(1)实验组A粘结矫治器后GI值逐渐增高,实验组B拆除矫治器后,GI值明显降低。(2)实验组A在基线时(Ta0)Pg检出率是31.7%,三个月后(Ta1)Pg检出明显增多,增加至79.3%,显著高于基线(P<0.001);至六个月时(Ta2),降至66.7%,仍然高于基线(P<0.001)。实验组B在拆除矫治器时(Tb0),Pg检出率为71.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三个月后(Tb1)降至46.4%,六个月后(Tb2)检出率为30.4%,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粘结固定矫治器后,Pg及其fimAⅤ、Ⅳ、Ⅱ型明显增加,其中致病性较弱的fimAⅤ型Pg检出率增加最多。拆除矫治器后,Pg及其fimAⅤ、Ⅳ、Ⅱ型检出率明显降低,至拆除矫治器6个月后,Pg fimA基因型基本恢复正常。正畸治疗中,牙龈指数等级仅与fimAⅡ型、Ⅳ型Pg检出率相关。 第三部份 正畸治疗前后患者龈下四种主要牙周致病菌的定量分析 目的:本研究拟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正畸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数量及构成比的动态变化,分析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选取21名正畸初诊患者、19名即将拆除矫治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1-16岁,分别为实验组A、实验组B;21名牙周健康者选自济南市中小学查体项目,性别、年龄与实验组匹配。 结果:(1)粘结矫治器后,实验组A各牙周指标逐渐升高。与基线相比,3个月、6个月时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有显著差异(P<0.001)。实验组B拆除矫治器后,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明显降低,至6个月时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探诊深度逐渐降低,但是至6个月时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A自基线至6个月时(Ta0-Ta1),Aa Pi、Pg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f检出率自61.90%增长至90.48%(P<0.05)。实验组B拆除矫治器后,Aa、Pg、Tf检出率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也无统计学差异。自Tb0期至Tb2期,Pi检出率自93.73%降低至52.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0期及Tb1期检出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Tb2期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青少年粘结固定矫治器后,牙龈组织随即出现炎症。龈下菌斑中部分主要牙周致病菌检出率、绝对数量、构成比明显增加。拆除矫治器半年后,牙周状况基本恢复正常,探诊深度略高。部分主要牙周致病菌检出率、绝对数量、构成比基本恢复至正常。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