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京腔京韵自多情-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京剧元素
【6h】

京腔京韵自多情-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京剧元素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民族声乐简史

第二节 京剧的历史嬗变1.京剧之名

第二章 作品与分析

第一节 民族声乐与京剧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相互借鉴

第二节 京腔京韵自多情-《故乡是北京》

第三节 留与江山看城堞-《 梅兰芳》

第三章 民族声乐与京剧结合的特殊形式-京歌

第一节 京歌之名与形式

第二节 京歌的推广

第三节 京歌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的民族声乐经历了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发展,由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与全国声乐教学会议带来的学术之花的姹紫嫣红,各大音乐学院(本文主要涉及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建立,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80年代以后,我国的民族声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批著名的歌唱家活跃在宽阔的舞台上,民族声乐在表演理论、歌曲创作及歌唱技巧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在嗟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如日中天之时,也出现了诸如民族唱“风格趋于单一化”、偏重“西洋化”、民族声乐“新生代”演唱者对于演唱风格的把握上缺乏“味道”和个性等呼声。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尚有大段路要走。
  京剧自1790年至今二百多年的嬗变,历经徽戏,汉戏,昆曲,秦腔,高腔及民间俗曲的融合,在语言、唱腔、板式、伴奏和乐队配置、行当方面都有自成一体的艺术规范。京剧艺术发展到今天,也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问题,如听众减少、新作佳作不多等,令业内人士蹙眉。在积极探索中,民族声乐作品和京剧多有交叉,如音乐素材、演唱风格与技巧的互相借鉴,艺术家的互通与促进等。带有京剧音乐元素的民族声乐作品无疑在题材、旋律、唱法方面独树一帜。
  本文的第二部分在探讨了民族声乐与京剧相互吸收联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业内的现状之后详就《故乡是北京》和《梅兰芳》两首作品从结构、语言、气息、表演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多维度的剖析,,并创造性地加入对钢琴伴奏的要求。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对京歌这一艺术形式做了探讨,其出现充盈和丰富了民族声乐教学表演用曲目库,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与韵味的实践研究与理论支持。戏曲中的表演加入民族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增强了民族声乐的渲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京歌很好地将传统艺术通俗化,在京剧几近每况愈下之时焕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它富有鲜明时代感和鲜活的生命力,更易于为大众接受和传唱。笔者还提到电视与网络的出现对京剧、民族声乐、京歌的发展与推广的重大意义。
  文章结尾,升华本文主题,突出作者的创新点-
  (一)将民族声乐与京剧单独列为一个单元,并创造性的加入对作品钢琴伴奏的要求。
  (二)对“京歌”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探讨。
  此外,还有笔者为本文所做的努力,更提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前景而奋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