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陪祀恩贡制度研究
【6h】

清代陪祀恩贡制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依据

(五)创新之处

一、恩贡制度概述

(一)恩贡制度源起

(二)清代恩贡制度

二、特殊的恩典——陪祀恩贡制度

(一)清统治者对圣贤之尊崇、对后裔之优待

(二)临雍视学之陪祀恩贡

(三)躬诣阙里之陪祀恩贡

(四)临雍视学和躬诣阙里时的其他恩典

三、陪祀恩贡生的选拔与培养

(一)推选办法

(二)在监肄业

四、陪祀恩贡生的出路、地位及发展

(一)出路

(二)地位

(三)仕途发展

五、陪祀恩贡制度评价

(一)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

(二)清朝建立满汉联合政权的重要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科举制度自隋唐创始,到明清时代已经趋于完善。清朝科举制度大体继承于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有贡生,有监生,恩贡是贡生的一种,是读书人的一种功名,由此功名可取得做官的资格。恩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全国性的,每逢皇帝登基或者其它盛典,恩诏本年的岁贡作为恩贡,次贡作岁贡,二是皇帝临雍视学或者东巡时躬诣阙里,恩准圣贤后裔入国子监读书。虽然恩贡制度不如乡试、会试之制定期举行,录取的额数也有限,恩贡生的出路更是望举人、进士之不及,但是统治者通过这一制度一方面笼络了汉族知识分子,尤其是圣贤后裔,表现出对其的特殊优待,使其忠心图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尽早缓解了因人多职少而导致的仕途壅滞,而且恩贡生确实在基层的政治、经济和教育领域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统治者也因此而实现了治统与道统的合一。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第二种恩贡制度,即陪祀恩贡制度,它始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后经过崇祯二年(1629)、崇祯十四年(1641)的试行,到清代已经演变成了制度,不仅姓氏、次数、人数增多了,而且有了名额的具体明文规定。陪祀恩贡生的选拔办法异于其他贡生,临雍视学时,由各氏先自行选取学行皆优族人,然后上报衍圣公,由其一道率领赴京陪祀、观礼,典礼过后再从中恩典陪祀恩贡生;而皇帝躬诣阙里时则由山东学政选拔恩贡生到监读书。恩贡生在国子监的学习内容及考课与其他贡生是相同的,但是在坐监期限、考职、授职方面却享受特别优待:最初,恩贡是坐监期限最短的,仅为六个月,虽然雍正时期和其他贡、监生一体改为三年,但其优势仍然不减,因为每逢国家盛典可以得旨“急行优选”;在史料记载中,五贡的出现顺序总是恩、拔、副、岁、优,恩贡位居前列,确是因为其乃皇帝恩典之贡生,与其他地方贡生不同,且恩贡生得以和十二年一举的拔贡、落第举人之优异者副贡一体授职,因而在贡生中拥有较高地位。
  陪祀恩贡制度不仅是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也是清朝统治者建立满汉联合政权的有效手段,加深了儒学与政治的结合,实现了道统与治统的合一。可以说,陪祀恩贡制度促进了从上至下双赢局面的实现,成为统治者实行“崇儒重道”政策的一种重要体现,也是为满族统治者各项统治政策中较为成功的范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