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MEK、ERK、PPO及AKT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6h】

MEK、ERK、PPO及AKT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MEK、ERK、PPO及AKT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MEK、ERK、PPO及AKT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展开▼

摘要

目的:总结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Sinonasal Malignant Melanoma,SNM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探讨MEK、ERK、PPO、AKT在SNMM病理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SN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地位,以期发现SNMM发生发展新的特异性治疗靶点,为SNMM的发病机制、早期干预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方法: 1.选取2014年01月至2017年0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肿瘤1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准入病例的住院号收集其术中取出的病变组织蜡块,并复阅所有病例的HE染色病理切片,对所有组织蜡块进行标记。对每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做了详细的记录,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来源、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所有病例均按照2010年第七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制定的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TNM(Malignant melanoma tumor node metastasis,mmTNM)病理学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并进行随访。 2.将标有病理号的组织蜡块分别记录后,随机选取蜡块进行重新排序,并做好记录。然后,将病理蜡块脱蜡、切片、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将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后,分别选取5个高倍视野(×400),进行着色和百分率计分,从而得出每张切片的阳性程度。同时寻找四种标志物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 3.本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阳性率比较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 结果: 1.14例原发性SNMM患者中男性占28.6%(4例),女性占71.4%(10例),年龄范围51-83岁,平均年龄为64.93±9.33岁。患者首次就诊时的症状以鼻腔出血、涕中带血、鼻塞为主,均为单侧鼻腔发病,鼻腔内可见暗红色、紫黑色等病变。本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瘤多起源于中鼻甲、下鼻甲、鼻中隔及鼻底黏膜。本组病例中治疗方式主要有单纯手术治疗、手术联合放疗、手术联合化疗、手术联合放化疗。术后复发者4例,均再次行手术治疗;治疗后死亡者3例,主要是远处转移和不耐受放化疗。 2.MEK、ERK、PPO、AKT在SNMM中的表达的阳性率均大于70%。MEK、ERK、PPO、AKTA的阳性表达病例数分别为:13例、12例、11例、13例,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85.7%、78.6%、92.9%。这四种蛋白与临床病理参数(年龄、性别、TN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MEK与ERK、MEK与PPO在SNMM中的表达其相互之间亦无相关性(P>0.05);ERK与PPO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 结论: 1.SNMM发病年龄偏高,临床症状以单侧鼻塞、鼻出血为主;肿瘤多起源于中鼻甲、下鼻甲、鼻中隔及鼻底粘膜;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方式,放化疗可以辅助性治疗。 2.MEK、ERK、PPO及AKT在SNMM组织中的表达率相对较高,提示①ERK是SNMM的发病机制之一;②ERK及其上游的MEK表达率较高可能与PPO高表达相关;③AKT高表达也是SNMM发生发展中重要的分子之一。 3.MEK、ERK、PPO及AKT可有望作为SNMM治疗的新靶点来进行深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