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浅阅读与大众文化传播的相关性调查及心理因素分析
【6h】

浅阅读与大众文化传播的相关性调查及心理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1 关于浅阅读的心理学研究

1.1.2 浅阅读的概念

1.1.3 大众文化与传播的概念

1.1.4 受众及其心理

1.1.5 传播学与本文的关系及本文涉及的传播学理论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2.1 本文的切入点

1.2.2 本文的意义

1.2.3 本文的目的和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的选取

2.2 研究工具

2.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受众在浅阅读行为中的选择性行为的现状

3.2 不同性别受众在浅阅读行为中的选择性行为的差异分析

3.3 不同年龄受众在浅阅读行为中的选择性行为的差异分析

3.4 不同职业受众在浅阅读行为中的选择性行为的差异分析

4 小结

4.1 研究结论

4.1.1 “浅阅读”——人与信息的“性关系”的“实现工具”

4.1.2 深度报道的受众心理分析:作为祭品的深度报道

4.1.3 浅与深:同一种心理模式两端的历史博奕

4.1.4 纸质媒介面临的问题

4.2 建议

4.2.1 解决受众不深度阅读书籍问题的建议

4.2.2 解决浅阅读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4.2.3 受众选择互联网的策略建议

4.2.4 改善高校阅读环境的建议

4.2.5 出版应负起对受众阅读的重大责任

4.2.6 电视媒体应对浅阅读心理的建议

4.3 研究创新与不足

4.3.1 研究创新

4.3.2 研究不足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这是一个被称为“浅阅读”的时代,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进步为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便利,同时也在前所未有地改变人们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在过往的人类文明史中,与浅阅读相对的深阅读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比如,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小说、诗歌、散文等等各种文学形式中,思想的深度仍决定着作品的艺术高度和传播速度。读者评判作品的好坏是以思想性、艺术性为标准的。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乡土文学等等,绝大多数是精雕细琢的思想艺术精品。受众如果不深入地阅读,便很难真正领受作品的底蕴。而与此相对,受众对作品的心态是敬畏和求知的;受众对作品的关注,更注重其思想性而不是娱乐性。许多人会在阅读时通过做笔记、做边批、做卡片等各种形式对作品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学习思考。一部好的作品在好读者手里甚至可能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但90年代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极大的逆转。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体验正在被互联网上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快速浏览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将闲暇时间和精力投向对漫画、网络小说等快餐文化产品的浅尝辄止中。从日本进入“读图时代”到法国有人预言“书将死亡”,公众对那些在公交车、地铁上甚至马路上,拿着手机、ipad或者杂志阅读的人已习以为常。在这种情势之下,就连深度报道这样以深度著称的新闻文体也在以为支持受众的这种浅阅读的实现而存在,否则便难以生存。今天的受众开始需要的是一种尽可以对他们有用、让他们轻松并且海量的信息传播,如果媒体的报道不能满足他们的这些要求,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将注意力转向别处。有果必有因,存在即合理。笔者认为,这种情形的出现必然有其固有的受众社会心理原型。本文运用唯物辩证主义心理观,从浅阅读与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浅阅读行为的相关性调查入手,对于我国受众的这种在以资讯爆炸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时代下的获取信息的行为及隐匿于其后的受众文化传播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在参考了社会心理学、新闻写作学、新闻传播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浅阅读”现象下受众心理的分析、研究和思考,进而提出了受众在“浅阅读”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接受模式和政府、高校、媒体等相关生产部门应对受众心理变化的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一、“浅阅读”是人与文化信息的“性关系”的“实现工具”;二、深度报道扮演了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的祭品角色;三、浅阅读与深阅读在文化传播中地位变化的本质是同一种心理模式两端的历史博奕;四、纸质媒介面临生存危机。本文的研究建议主要包括:一、解决受众不深度阅读书籍问题的建议;二、解决浅阅读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三、受众选择互联网的策略建议;四、改善高校阅读环境的建议;五、出版应负起对受众阅读的重大责任;六、电视媒体应对浅阅读心理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