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态城市的地方实践——生态工程对郊区农村环境及生计的影响
【6h】

生态城市的地方实践——生态工程对郊区农村环境及生计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一、引言

1.1研究缘起

1.2研究综述

1.3研究主题与叙述框架

1.4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历史视野中的呼和浩特

2.1千年青城:呼和浩特的历史演变

2.2游牧到农耕:呼和浩特的生计与环境变迁

2.3蓝天绿地:环境保护语境下的呼和浩特

三、奎素村环境变迁的进程

3.1奎素村概况

3.2奎素村的环境变迁

3.3变迁中的互利、冲突与博弈

3.4自上而下:旅游业的确立

四、变迁中的生活

4.1新的就业岗位

4.2旅游业的困境

4.3徘徊着的村民

4.4平衡生态与生活

五、讨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因工矿开发、垦荒、过牧等无序开发而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国家、地方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的高要求与持续恶化的自然环境产生矛盾,自2000年以后,中央政府、内蒙古各级地方政府愈加重视以生态工程为手段的生态修复。 本文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区奎素村因生态工程引发的环境变迁进行的实地调查,试图通过对奎素村环境变迁的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森林系统的建设对该地区居民生计方式、文化适应和主导产业的影响。 笔者运用文献法与访谈法,从三个方面对奎素村的环境变迁进行分析:(1)导致环境变迁的历史原因;(2)环境变迁的过程;(3)环境变迁引发的生计方式的变化。 笔者认为,奎素村在环境变迁的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各类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新形成的周边环境“脱嵌”于村民的生活。以村民已有的知识或文化很难对其进行适应,无法从周边的生态环境中获得产品维持生计,仅仅依靠政府“输入”,就像没有断奶的孩子无法自立,结果只能是人口外流和乡村衰落。 笔者以为,加强奎素村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关系才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除此之外,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及其郊区,因生态工程而引发的环境变迁应尽可能的照顾到当地生活者的生活体系,特别是在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民族地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体现在以当地生活者为主体的“社区—生活—环境”三者结合的系统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