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中国DSH家系中的错义突变产生的突变体R916W(ADAR1<'R96W>)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探讨ADAR1基因错义突变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中的分子致病机制。 研究方法: 通过RT-PCR方法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获得含ADAR'/>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致病基因突变体功能研究以及遗传性少毛症的致病基因定位与突变筛查-博士-中文学位【掌桥科研】
首页> 中文学位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致病基因突变体功能研究以及遗传性少毛症的致病基因定位与突变筛查
【6h】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致病基因突变体功能研究以及遗传性少毛症的致病基因定位与突变筛查

代理获取

目录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论著摘要

英文论著摘要

英文缩略语

论文一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致病基因突变体功能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二 遗传性少毛症的致病基因定位与突变筛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应用酵母双杂交和哺乳动物双杂交的方法,研究野生型双链特异型RNA腺苷脱氨基酶ADARl蛋白(ADAR1<'WT>)与一个中国DSH家系中的错义突变产生的突变体R916W(ADAR1<'R96W>)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探讨ADAR1基因错义突变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中的分子致病机制。 研究方法: 通过RT-PCR方法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获得含ADARl基因R916W突变的全长cDNA,将野生型和突变型全长cDNA分别克隆到相关质粒载体上,利用Matchmake<'TM>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3和CheckMate<'TM>哺乳动物双杂交系分别在酵母和HeLa细胞中检测蛋白单体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 发现在酵母细胞中,外源基因不能正确表达,未能检测到野生型-野生型ADAR1蛋白及野生型.突变体ADAR1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在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中,与对照细胞相比,pBIND-ADAR1<'TM>和pACT-ADAR1<'WT>共转染的HeLa细胞中荧光素相对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共转染pBIND-ADARl<'WT>和pACT-ADAR1<'WT>的HeLa细胞比较,pBIND-ADAR1<'R916W>和pACT-ADAR1<'WT>共转染的细胞中荧光素相对活性明显降低(P<0.05),为前者的66%。 研究结论: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检测到ADAR1<'WT>自身相互作用,并且首次阐明了ADAR1<'WT>和ADAR1<'R916W>突变体蛋白相互作用存在,但作用强度明显减弱。 第二部分:对一中国Marie Unna遗传性少毛症家系,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基因组上选取微卫星标记,应用两点连锁分析,对该病的致病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依据基因组的定位范围,选取候选基因,并筛查出该病的致病基因。 研究方法: 采用覆盖8p21的4个微卫星标记对家系进行局部基因组定位,利用Linkage软件(MLink)进行连锁和单倍型分析,计算出LOD值。通过PCR和测序的方法,对候选基因HR和RAI16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扩增和测序。对测序发现的突变,应用酶切的方法对家系所有成员以及80个正常人进行突变鉴定。结果显示,当MUHH呈常染色体显性模式遗传、外显率为99.9%时,在8号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D8S1733处获得的LOD值为3.14(0=0.00)。对候选基因HR和RA116的所有外显子进行PCR测序。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在RAI16基因的外显子中,并未发现任何碱基改变;而在HR基因第七外显子处存在一个G2014T的碱基替换。随后进行的酶切验证中,在家系所有正常人中并未发现此类突变,而在80个无关正常个体中发现了5例,检出率为6.25%。 研究结论: 通过对一个中国MUHH家系进行两点连锁分析,将该致病基因定位在常染色体8p21区域内,并且排除了在此家系中,HR和RAI16两个候选基因所有外显子的碱基改变为致病突变的可能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