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用支架内球囊技术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研究
【6h】

应用支架内球囊技术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患者和动脉瘤的资料

(二)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情况

(三)影像学及临床随访

(四)数据分析

二、结果

(一)患者临床资料

(二)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

(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结果

(四)随访情况

(五)典型病例

三、讨论

(一)支架内球囊技术的产生与应用

(二)应用支架内球囊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三)技术相关问题探讨

(四)应用支架内球囊技术栓塞微小和复发动脉瘤

(五)支架内球囊技术的总体评价和应用前景

(六)本研究的局限性

四、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应用支架内球囊技术治疗颅内超宽颈或梭形动脉瘤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动脉瘤的研究 研究背景及目的:支架内球囊技术,是指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时,首先横跨动脉瘤瘤颈放置一枚支架重建载瘤动脉管腔,然后在球囊的辅助下完成动脉瘤囊内栓塞的技术,是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血管内治疗方式。本文回顾我中心应用支架内球囊技术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经验,初步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材料和方法:搜集我中心自2007年6月至2014年4月期间所有应用支架内球囊技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例,总结分析患者和动脉瘤的特征、血管内治疗情况、术后即刻影像学结果、围手术期负性事件、出院时临床结果、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等。 结果:共18位患者(男性10例;平均年龄59.6岁)18个颅内动脉瘤应用支架内球囊技术行血管内治疗。18个动脉瘤中,12个位于前循环,6个位于后循环;11个为宽颈动脉瘤(其中3个为微小动脉瘤),7个为超宽颈或梭形动脉瘤。18例颅内动脉瘤病例中,破裂动脉瘤9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2例,无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3例,介入术后复发动脉瘤4例。支架内球囊技术在18例动脉瘤治疗中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8例动脉瘤达完全闭塞(44.4%),6例(33.3%)次全闭塞,4例(22.3%)不全闭塞。围手术期负性事件(包括2例血栓栓塞和2例出血)发生率22.2%(4/18),致残率5.6%(1/18),致死率5.6%(1/18)。患者出院时m-RS评分:14位0~1分,4位≥4分。17位出院时存活的患者均获得了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81个月,平均47.8个月),m-RS评分:13位0分,1位2分,3位5~6分。70.6%(12/17)的患者获得了脑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时间5~47个月,平均19.7个月),其中4位患者获得重复随访。12例动脉瘤的最后一次造影随访结果为:9例(75.0%)完全闭塞,2例(16.7%)次全闭塞,1例(8.3%)不全闭塞。同术后即刻造影结果相比:5例术后完全闭塞的动脉瘤稳定;3例术后次全闭塞和1例术后不全闭塞的动脉瘤改善为完全闭塞;2例术后次全闭塞的动脉瘤有小的再通,1例术后不全闭塞的动脉瘤有再通及再生长;所有病例均无载瘤动脉支架内狭窄发生。 结论:我们18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经验初步表明,支架内球囊技术为复杂的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而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复杂性高,需要在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中心开展;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如更具前景的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支架内球囊技术的应用范围可能越来越局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