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雌性双斑蟋最终腹神经节DUM神经元的分布形式及电生理特性
【6h】

雌性双斑蟋最终腹神经节DUM神经元的分布形式及电生理特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引言

1.1学术背景

1.1.1神经生理学的发展

1.1.2脑神经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

1.2文献综述

1.2.1 DUM神经元的形态

1.2.2 DUM神经元的功能

1.3课题研究的科学意义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2.1.1实验动物

2.1.2实验器材

2.2实验方法

2.2.1神经侧根及其分支走向以及肌肉分布的观察

2.2.2 DUM神经元具体分布形式的研究

2.2.3 DUM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研究

第三章结果

3.1最终腹神经节神经与肌肉的分布

3.1.1最终腹神经节神经的分布

3.1.2最终腹神经节肌肉的分布

3.1.3最终腹神经节神经对肌肉的支配

3.2 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的分布形式

3.2.1 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的整体分布

3.2.2 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的空间布局

3.2.3 DUM神经元轴突走向的确定

3.3 DUM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3.3.1 DUMN3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3.3.2 DUMN5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3.3.3 DUMN7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第四章讨论

4.1最终腹神经节神经与肌肉的分布

4.2 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的分布形式

4.3 DUM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表

展开▼

摘要

目的:昆虫腹神经索内的DUM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神经元.它们位于神经节的背侧中线附近,起着与脊椎动物交感神经系统相类似的作用。以蝗虫和蟑螂为对象,DUM神经元的形态与结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对蟋蟀而言,其研究却很少。揭示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最终腹神经节内DUM神经元具体的分布形式及电生理特性,对进一步研究DuM神经元的功能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生体染色法,研究神经肌肉的走行情况;中性红染色,研究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的整体分布情况;氯化镍逆行染色,研究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的具体分布情况;玻璃微电极记录法,研究DUM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结果:雌性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最终腹神经节有9对神经侧根,命名为N1-N9。最终腹神经节附近主要有7对肌肉束分布,分别称为M1肌、M2肌(M2a、M2b)、M3肌(M3a、M3b)、M4肌、M5肌、M6肌和M7肌。 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沿着中线排列成4簇,自上而下分别经神经侧根N3、N5、N7和N8传出。经神经侧根N3传出的有10个,经神经侧根N5传出的有6个,经神经侧根N7传出的有5个,经神经侧根N8传出的约有19—28个。 DUM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经N3—3到达输卵管,经N5—3到达输卵管,经N7—1到达M6肌、M5肌、M4肌、M7肌。 记录到3种自发放电方式:单个自发放电,不规则放电和簇状放电。其中单个自发放电的放电幅度在1mv左右,放电频率在1.3左右;不规则放电的放电频率和放电幅度都有很大差异;簇状放电有两种形式,连续簇状放电和单个簇状放电,它们的放电幅度和放电频率也有很大差异。 结论: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沿着中线排列成4簇,自上而下分别经神经侧根N3、N5、N7和N8传出。DUM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经N3—3到达输卵管,经N5—3到达输卵管,经N7-1到达M6肌、M5肌、M4肌、M7肌。在静息状态下,DUM神经元可产生自发放电,其放电方式有3种,分别为单个自发放电、不规则放电和簇状放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