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事件之社会反响——兼论社会各派对民主共和的认识
【6h】

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事件之社会反响——兼论社会各派对民主共和的认识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自由派知识分子对驱逐溥仪出宫事件认识的异同

(一)胡适与周作人、李氏兄弟等从法理层面对溥仪出宫事件展开探讨

(二)周作人、钱玄同对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举措的盛赞

二、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势力在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事件中所持的立场

三、北洋军阀在溥仪出宫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四、保皇势力“保皇”的同一性与理论策略的差异性

(一)王公贵族、遗老旧臣对溥仪出宫的不同主张及其思想主旨

(二)康有为对溥仪出宫事件的认识及实质

1.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对“开明专制”的冀望

2.保皇会内部的“革、保”分歧及保皇会的策略转变

3.辛亥革命后康有为抛出“虚君共和”论及其对“君”的重新认定

4.复归拥戴溥仪复位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摘要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进而驱逐溥仪出宫,废除“优待条件”。这一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社会上一些主要派别对此毁誉不一,通过这些不同的评价,又可以看出各派对民主共和的不同认识。 一、自由派知识分子对冯玉祥此举评价不一。周作人、钱玄同、王世杰、周鲠生、李书华、李宗侗均表示赞同,认为冯玉祥此举是合情合理的行为。同时周作人与钱玄同又有着借探讨问题之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深层思想动因;胡适则称冯玉祥以“横暴手段”驱逐溥仪的举动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更注重从法理层面探讨问题,体现了其对建立法治国家、维护民主权利的要求。 二、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势力赞成冯玉祥此举,对逊清皇室问题的所持立场始终如一,但态度有所变化,由于巳复辟时期的激愤而转为溥仪出宫事件时的平淡。这一态度的变化体现了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转变,表明孙中山对民主共和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三、北洋军阀集团的代表人物冯、段、张均明确了各自的态度,并将此次事件与各自的政治目的联系在一起。他们均将溥仪出宫事件视为有一定利用价值的边缘性政治问题。而真正关切的是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以及政治权利的分配。 四、保皇派以保皇为号召,虽同为保皇,但出发点与归宿却迥然不同。王公及遗老旧臣基于各种复杂关系而形成不同的派别,围绕在溥仪周围献计献策,最终目的却均是企图复辟帝制;康有为斥责冯玉祥之举,要求恢复“优待条件”及溥仪复号还宫,再现了其特定时期的保皇理论,体现了其立宪救国的政治主张。 将各派对此事件的态度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各派对民主共和政体的认识实质,进而阐明在此种状态下当时中国社会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