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
【6h】

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

3.教育学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四)概念的界定

1.社会转型

2.道德困境

3.德育现代化

4.德育

5.传统德育

6.公民教育

二、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

(一)传统德育缺乏认识论基础

(二)传统德育缺乏权利论基础

(三)传统德育缺乏理性论基础

(四)传统德育缺乏多元论基础

三、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必要与可能

(一)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二)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的可能性

四、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健全公民人格

(二)公民权利教育是实现平等地位的基础

(三)培养理性思维的基本理念

(四)价值冲突理论促进道德认知发展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从关注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现实出发,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教育改革进行历史的梳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道德危机,面对社会转型背景下当代中国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难题,一些学者表现出了对现代化价值的忧虑,以及对传统价值的眷恋,并不惜回归和诉诸传统价值的方式以摆脱困境。针对这种提法,本文在历史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讨,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传统德育缺乏认识论基础、权利论基础、理性论基础和多元论基础,其本身有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在农业文明的固步自封中不能进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孕育不了现代化改革的因素。
   通过探索改革背后宏观的社会文化因素,置于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背景中考虑,揭示出文化传统与时代问题的交织对道德教育改革的影响,深刻地认识到公民教育是德育向现代化转型的方向,为了培养成熟的现代公民,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对于一个长期受伦理控制的社会本位秩序,以及道德泛化的中国社会而言,公民人格打破了传统道德人格的牢笼,释放了个体价值,获得了现代性意义,培养与现代化精神相适应的自由、平等、独立、法治精神比任何时候都来得紧迫。新旧交替的价值多元并不可怕,造成一定的思维混乱也是暂时的。本文借鉴国外公民教育思潮以及实践经验,对我国实施公民教育的价值导向作了尝试,健全公民人格和公民权利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目标,培养理性思维和价值冲突理论的发挥正好符合现代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