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时空演化分析——基于捕捞产量视角
【6h】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时空演化分析——基于捕捞产量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 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

2.1 海洋捕捞产量视角的选择依据

2.2 影响因素的界定

2.3海洋捕捞产量的研究方法

3 时空演化分析

3.1 时间序列趋势分析

3.2 分位数空间演化分析

3.3 ARIMA总体趋势预测

3.4 DEA实证分析

4 PVAR因素量化分析

4.1 平稳性检验

4.2 Granger因果检验

4.3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5 辽宁省案例分析

5.1 海洋捕捞现状

5.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与分析

6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特色

6.4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伴随着捕捞技术进步,全球捕捞强度增大,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海洋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基于中国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现状,在近海渔业主要依靠海水养殖维持背景下,由于自然禀赋、科技水平、政策强度等因素的不同,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捕捞产量可持续性水平不容乐观。从海洋捕捞产量视角出发,研究中国海洋资源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对中国渔业资源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界定海洋捕捞产量概念基础上,综合现有文献,论述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通过对指标的筛选重组,以定性分析为手段,阐述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的因素主要包括群体突发事件、机构管理矛盾、公地悲剧现象、捕捞强度扩大、捕捞技术进步和海域污染严重等方面。同时确定了海水养殖面积、海水养殖水平、海水鱼苗数量、海洋机动渔船、水产技术推广和海洋渔业人口等定量分析指标。
  第二,对中国海洋捕捞产量进行时空演化趋势分析。以沿海11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角度来表现2000-2014年全国总体水平和沿海省市区的海洋捕捞产量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化上,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整体和区域衰退趋势明显。空间角度选取2000年、2007年和2014年三个节点测度沿海地区的海洋捕捞产量的演变,结果表明低水平区域省份增多,高水平区域省份减少;海洋渔业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出衰退趋势。
  第三,采用ARIMA构建中国海洋渔业捕捞总产量预测模型,预测分析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发展状态,静态预测显示海洋捕捞产量缓慢波动上升,动态预测显示未来海洋渔业资源将呈现持续衰退趋势,根据动态估计结果显示2000-2020年,中国海洋渔业捕捞总产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2008年之后的缓慢上升至2020年仍然无法达到止衰返升的目标。运用多阶段 DEA测算中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各投入指标的效率值,结果表明2000-2006年,各投入指标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始终为1,效率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2007年以后,海洋捕捞产量明显降低,投入变量效率低下状况突出;目标产出分析表明,合理优化投入要素资源配置,能够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实现止衰返升。
  第四,从经济学投入产出角度出发,根据前文确定的定量分析指标,进行影响因素量化研究。通过构建PVAR模型,利用2000-2014年沿海各省市区各解释变量的数据计算对海洋捕捞产量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的放大效应和叠加效应影响海洋捕捞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导致渔业资源衰退。过度捕捞现象客观存在,人工增殖要素不足成为海洋捕捞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水养殖面积和海水养殖单产水平对海洋捕捞产量的影响较大,在近海渔业资源几乎衰退殆尽的现实背景下,海水养殖对于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具有积极作用。
  第五,以辽宁省为例,结合2000-2014年投入产出指标数值,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海洋捕捞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既印证了PVAR模型所得的结论,又体现了辽宁省本省海洋捕捞产量变化的省情;对于辽宁省而言,人工增殖投入有待继续加强,渔业人口劳动力需要减少,机动渔船的增加导致违捕滥捕的现象在辽宁省比较严重,进而造成辽宁省海洋捕捞产量降低;经费支出并不是捕捞产量变化的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