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
【6h】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

1.2.2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

1.2.3 文献简要评价

1.3 研究方法

1.3.1 以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

1.3.2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失业理论研究综述

2.1.1 西方主要失业理论

2.1.2 简要评价

2.2 失业及其种类

2.2.1 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2.2.2 数量性失业、质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2.2.3 本文失业范畴界定

第3章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3.1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现状

3.1.1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率的测算方法

3.1.2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率的测算

3.2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3.2.1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

3.2.2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

3.2.3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阻碍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

第4章 影响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的因素分析

4.1 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偏低

4.1.1 农村人口基数过大

4.1.2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4.2 经济发展政策对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的影响

4.2.1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政策对农村隐性失业的影响

4.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政策对农村隐性失业的影响

4.3 中国农民人均收入比较低

4.3.1 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村隐性失业的线性关系分析

4.3.2 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村隐性失业的因果关系分析

4.3.3 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偏低对农村隐性失业的影响

第5章 解决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建议

5.1 从政策方面解决农村隐性失业问题

5.1.1 工业反哺农业

5.1.2 改革户籍制度

5.1.3 积极鼓励自主创业

5.1.4 建立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劳动力市场

5.2 引导农村隐性失业人口从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其他部门

5.2.1 引导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5.2.2 推进城镇化进程

5.2.3 引导农村就地城市化

5.3 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

5.3.1 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

5.3.2 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5.4 加大教育投入,拓宽隐性失业人口的从业素质

5.4.1 继续深化义务教育

5.4.2 开展多方位的培训

5.4.3 加强农民基本素养的提升

第6章 结论

6.1 中国农村存在较高的隐性失业率

6.2 农村失业率过高阻碍经济的发展

6.3 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有利于减少农村隐性失业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中的农村隐性失业指的是虽然拥有土地使用权,但却没有充分发挥劳动力价值,边际效用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我国到目前为止一直未把农村隐性失业列入到失业统计口径之内,因此农村隐性失业的数量及危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数量激增、耕地面积锐减和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加大等诸多问题不断涌现,让我们看到农村隐性失业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均大量存在,农民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剧增。事实证明,农村隐性失业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影响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且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此,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民失业问题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中国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宏观和微观、理论与实证等多个角度对农村隐性失业率与农村人均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提高农民收入可以有效的降低失业率,而降低失业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继而给出了解决农民隐性失业的几点建议,主要包括大力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业从业人口;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从业素质等方面。解决农民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于中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