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以辽河流域协同治理为例
【6h】

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以辽河流域协同治理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核心概念厘定

1.3.2国内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1.3.3国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1.3.4国内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评价

1.4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4.1研究思路

1.4.2技术路线

1.4.3数据来源

1.5研究方法

1.5.1文献分析法

1.5.2案例分析法

1.5.3比较分析法

1.5.4深入访谈法

1.5.5参与观察法

1.6论文的创新点

1.6.1总结了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

1.6.2提出了中心压力权变式协同治理模型

1.6.3探索了协同治理机制的要件改进与运转策略

第2章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协同治理的研究缘起

2.1.1公共事务飞速发展对传统治理提出严峻挑战

2.1.2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解决公共问题上日渐式微

2.1.3实践中催生出区别于以往行政改革的新治理

2.2协同治理的理想形态与近义术语

2.2.1协同治理的理想形态

2.2.2协同治理的近义术语

2.3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

2.4协同治理的研究内容

2.4.1协同治理的背景

2.4.2协同治理的机制

2.4.3协同治理的行动

2.4.4协同治理的产出

2.5协同治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2.5.1治理理论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协同治理理论兴起的内因

2.5.2满足发展型需求的转型时期政府改革目标需要协同治理理论

2.5.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协同基因促使协同治理理论跨越文化边疆

2.5.4新公共管理运动导致公共性的扩散为协同治理理论带来契机

第3章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背景

3.1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系统背景

3.1.1地方经济与生态环境:穿越环境高山

3.1.2第五个现代化与第五个文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3.1.3从国家到地方的环保法律法规: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保驾护航

3.2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驱动力量

3.2.1辽宁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

3.2.2辽宁NGO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3.2.3企业参与治理意愿的激发

3.2.4地方政府对治理合力的需求

3.2.5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减排压力

3.3小结

第4章辽河流域协同治理的案例分析

4.1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演进

4.1.1“九五”时期:政府管理阶段

4.1.2“十五”时期:参与管理阶段

4.1.3“十一五”至今:协同治理阶段

4.2辽河流域协同治理的个案深描

4.2.1辽河流域协同治理动因

4.2.2辽河流域协同治理机制

4.2.3辽河流域协同治理行动

4.2.4辽河流域协同治理产出

4.3辽河流域治理阶段的比较分析

4.3.1协同治理: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可行选择

4.3.2协同治理:符合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4.4辽河流域协同治理的学理解读

4.4.1多主体协同合作的不可替代性

4.4.2建立富有创新性质的协同机制

4.4.3治理行动符合协同行动的特点

4.4.4协同治理过程各环节顺畅连接

4.4.5协同治理过程缔结了协同关系

4.5小结

第5章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型的提出

5.1辽河流域协同治理的研究发现

5.1.1以政府为中心规避了协同治理解体风险

5.1.2自上而下压力正向激励了协同治理主体

5.1.3权宜应变的特质增强了协同治理灵活性

5.1.4复杂协同关系网络稳定了协同治理结构

5.2中心压力权变式协同治理模型的提出

5.3中心压力权变式协同治理模型推广的再考量

5.3.1生态环境目标的再权衡

5.3.2协同治理机制的再适用

5.3.3协同治理主体的再拓展

第6章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型的优化

6.1绿色振兴:以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果带动经济发展

6.2治理主体:激励公共事务利益相关者广泛积极参与

6.2.1鼓励公众广泛积极参与

6.2.2确保共识相关方的独立表达

6.2.3提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能力

6.2.4促使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

6.3机制进阶:改进关键要件以完善优化协同治理机制

6.3.1从会议沟通到审慎沟通

6.3.2从压力共识到弹性共识

6.3.3从资金投入到资源投入

6.4践行方略:运用策略让协同治理机制持续运转起来

6.4.1构建主体意识

6.4.2制定正式规则

6.4.3获取阶段成果

6.5灵活调整:以实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型的动态化

第7章结论

7.1研究结论

7.1.1协同治理理论对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具有适用性

7.1.2辽宁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彻底改观是对协同治理理论的实践验证

7.1.3通过辽河流域协同治理实例提炼出中心压力权变式协同治理模型

7.1.4中心压力权变式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型全面推广的再考量与优化

7.2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