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凝血酶原片段1+2和抗凝血酶Ⅲ在围手术期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6h】

凝血酶原片段1+2和抗凝血酶Ⅲ在围手术期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结果

1 手术组、正常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2 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常规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3 手术组与对照组血浆F1+2浓度、血AT-Ⅲ活性比较

4 对照组与手术各亚组血浆F1+2浓度、血AT-Ⅲ活性比较

5 围手术期脑梗塞组与非脑梗塞组血浆F1+2浓度、血AT-Ⅲ活性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围手术期脑卒中是院内卒中的一种类型,发病率低危害严重。本文通过观察两个指标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prothrombinfragment1+2,F1+2)和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在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的水平改变,旨在进一步探讨非心脑血管外科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凝血指标检测,以及凝血指标变化与围手术期脑卒中的相关性,为临床工作者对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发现提供一种可行的办法,以期预防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关节组和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2例患者及32例本院内科门诊患者对照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134例。其中围手术期并发脑梗塞亚组33例患者均在术后3天内因出现头面部及肢体不适或活动、认知、意识障碍请我科会诊所得,围手术期未并发脑梗塞亚组69例为在同期同类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对照组32例选自我院神经内科门诊非脑血管病患者中随机抽取。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F1+2浓度,应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AT-Ⅲ活性。另外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和频数表示并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各组之间凝血酶原片段1+2(F1+2)浓度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有无统计学意义,分析F1+2浓度、AT-Ⅲ活性变化与围手术期血栓签状态的相关性。
  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F1+2浓度明显升高,AT-Ⅲ活性明显下降,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年龄、性别、FIB、PT、APTT、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血脂等,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MBI、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手术组按是否并发围手术期脑卒中分为并发脑梗塞组和未并发脑梗塞组两个亚组,与对照组相比,F1+2浓度在并发脑梗塞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AT-Ⅲ活性活性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分析手术组患者F1+2浓度变化与AT-Ⅲ活性改变的相关性,从散点图可以看出,随着F1+2浓度的升高,AT-Ⅲ的活性有下降趋势,F1+2浓度的变化与AT-Ⅲ活性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在围手术期非脑梗塞组(r=-0.594,p=0.001),在围手术期脑梗塞组(r=-0.603,p=0.001)。
  结论:1.手术组患者F1+2浓度明显升高,AT-Ⅲ活性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术可致凝血系统的显著改变,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危险。为围手术期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病理生理学解释。
  2.联合检测手术患者凝血指标血浆F1+2浓度和AT-Ⅲ活性的改变可以监测血栓前状态,有助于围手术期脑卒中的早期发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