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肢端黑色素瘤术后大剂量干扰素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及预后因素分析
【6h】

肢端黑色素瘤术后大剂量干扰素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及预后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1、治疗方法

2、观察指标及毒副反应评价

3、随访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临床特点

二、单因素分析

三、多因素分析

四、大剂量干扰素辅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讨论

一、肢端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

二、肢端黑色素瘤的大剂量干扰素辅助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1.大剂量干扰素辅助治疗

2.其他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肢端黑色素瘤作为亚洲人发病率最高的黑色素瘤临床亚型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常见,但目前国内外关于肢端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及其预后因素的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大剂量干扰素α-2b辅助治疗肢端黑色素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影响肢端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3年8月-2013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可切除的43例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行大剂量干扰素α-2b辅助治疗的患者19例,术后未行辅助治疗的患者24例,分析辅助治疗与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性。观察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评定大剂量干扰素辅助治疗的耐受性。同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原发灶是否有外伤史或溃疡、是否接受过淋巴廓清术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自发病至就医时间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检验和Cox回归分析检验,判断预后指标。
  结果:
  1、肢端黑色素瘤患者占我院黑色素瘤患者59.3%(67/113)。43例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60.5%)患多于女性,中位年龄63岁。原发灶部位以足底20例(46.5%)最多,甲下13例(30.3%)其次。
  2、接受大剂量干扰素辅助治疗的患者(19例)与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24例)的RFS有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得到延长(26个月vs.12个月)。19例患者治疗后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Ⅲ°+Ⅳ°)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26.3%);发热2例(10.5%);恶心2例(10.5%);肝功能损伤1例(5.3%));乏力2例(10.5%)。
  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溃疡(P=0.008),区域淋巴结转移(P=0.015)、发病部位(P=0.023)与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COX回归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溃疡(P=0.000),区域淋巴结转移(P=0.043)、发病部位(P=0.021)均为恶性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结论:
  1.肢端黑色素瘤术后辅助大剂量干扰素治疗对延长患者RFS具有显著意义。
  2.大多数患者可耐受大剂量干扰素的毒副反应,爬坡式给药及合理的预处理可加强患者的耐受。
  3.原发灶有无溃疡、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为肢端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4.不同发病部位的肢端黑色素瘤预后不同,甲下型最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