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踝关节骨折中“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价
【6h】

踝关节骨折中“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二、病例定义标准

结果

病例介绍

讨论

一、“Logsplitter”损伤的研究背景

二、受伤机制

三、“Logsplitter”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四、“Logsplitter”损伤的分类方法

五、治疗方法

5.1 手术时机

5.2 手术方法

六、预后

七、对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处理

八、踝穴的修复

九、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罗格斯普利特”损伤患者随访表

综述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分离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随着我国现代工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垂直暴力所致的重度创伤发生率在过去几十年中出现上升趋势,在劳动密集型城市和交通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其中下肢损伤在此类损伤中占据很大比例。“Logsplitter”损伤是其中较独特的一种,此类损伤为垂直暴力所致的踝关节骨折,同时合并距骨上嵌至下胫腓联合复合体导致的下胫腓分离移位。本文通过对“Logsplitter”损伤患者的病例归纳分析,来表述及分析该类损伤的损伤机制、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2006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Logsplitter”损伤患者,共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43.68±12.67岁(21岁~60岁)。根据受伤原因分类,摔伤10例,运动伤1例,坠落伤3例,交通伤10例,重物砸伤者1例。开放性损伤12例,所占比例48%,闭合性13例,所占比例52%;开放性损伤患者中,根据Anderson-Gustilo分型Ⅱ型9例,ⅢA型3例;骨折分型(AO/OTA分型),其中19例为44C型,所占比例为76%;5例为44B型,所占比例为20%;仅1例为44A型,占4%。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13例,旋前外旋型9例,旋后外旋型2例,旋后内收型1例。同时存在腓骨骨折的患者24例,所占比例96%;合并内踝骨折的患者共19例,所占比例76%。观察结果包括受伤机制、术前损伤类型及骨折严重程度,术中手术及固定方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以病例资料及随访影像学资料作为回顾性证据,由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进行客观定量测定。
  结果:本次收集的27例患者中2例因失访被排除,其余25例门诊随访9人,电话随访16人。平均随访时间29.32±26.14周。所有的患者离院前均复查X线,出院后要求患者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门诊随诊复查X线,并留有踝关节影像学资料。根据病例资料统计,23名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2名患者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术(CREF)+内踝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术;急诊手术14人,延期手术11人;合并腓骨骨折的患者术中都针对腓骨进行了固定,其中应用LCP固定腓骨的22人,使用克氏针固定的2人,并对其中17人进行了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占总数的68%;使用1枚下胫腓螺钉14人,使用2枚下胫腓螺钉3人;3.5mm螺钉使用率较高,为94.1%,均经3层皮质打入;合并内踝骨折的患者均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使用2枚空心钉固定17人,占89.5%,使用克氏针固定2人,占10.5%;三角韧带损伤共14人,所占比例56%,其中3人为三角韧带完全断裂,2人行韧带修复术,1人行三角韧带(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后观察指标:患肢足背动脉均可触及,无血运不佳的病例;踝关节周围皮肤愈合平均时间2.26±2.14周;创伤性关节炎发生人数18人,占总人数的72%;术后感染2人,所占比例为8%;骨折延迟愈合(超过4个月未愈合)1人,所占比例为4%;骨折不愈合0例。术后踝关节功能检查:背伸角度23.9±6.63度,跖屈角度26.1±5.91度。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25例患者平均得分为77.6分,包含5例优,18例良,2例差,优良率为92%,绝大多数患者对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结论:“Logsplitter”损伤代表着一类重要且独特的垂直暴力所致的踝关节骨折、脱位、下胫腓分离并具有潜在软组织损伤、同时可能合并胫骨远端“下穹窿”的损伤。对此类损伤我们有了统一的定义,并对其受伤机制和治疗原则有了新的认识:并非所有的病例均因高能量暴力所致,中、低能量的运动上、摔伤也可导致此类损伤的发生。其治疗原则为:1、急诊处理,包括手法复位/清创术、复位后石膏外固定术。2、完善术前准备,包括术前手术风险评估、麻醉方式的选择、体位的选择等。3、手术治疗,首先固定腓骨或外踝,其次,复位并固定胫骨远端“天花板”骨块和距骨骨折块,包括前踝、后踝骨块等。最后,根据踝关节稳定性选择性固定下胫腓联合并修复周围软组织,包括下胫腓前后韧带、三角韧带等。4、术后康复,加强足趾活动,术后3-4周行踝关节康复运动,6周后复查X线,逐步负重至完全负重。根据随访结果判断,我们对此类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较理想,预后功能恢复情况相对满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