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低强度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6h】

低强度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栓形成、栓塞事件发生情况

3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

4 两组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低强度华法林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以便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选择2015年07月至2016年01月期间于解放军第406医院心内科、老年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经过详细的心电图记录确诊为房颤,对其进行CHA2DS2VASc卒中危险评分和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根据2010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的房颤新指南),选择CHA2DS2VASc评分≥1分,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共127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标准强度华法林组(2.0<INR≤3.0),B组为低强度华法林组(1.6≤INR≤2.0)。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情况,并在进行治疗前行常规心脏超声、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除外左房血栓、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同时详细记录患者房颤的病程以及既往治疗情况。A组给予标准剂量华法林抗凝,起始计量为2.5mg/d,根据动态监测INR所得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维持在2.1~3.0之间,每次华法林调整剂量为0.5mg。B组患者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起始量1.5mg/d,根据动态监测INR所得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维持在1.6~2.0之间,每次华法林调整剂量为0.5mg。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记录各组抗凝效果(脑栓塞、外周动脉栓塞发生情况)和华法林的不良反应(皮肤、黏膜出血、胃肠道出血甚至多器官脏器出血)的发生率,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入选病例共127例,随访时间为12个月,治疗期间A组失访2例,1例因依从性差退出研究;B组中1例因依从性差退出研究。A组61例,华法林维持剂量3.06?0.19mg/d,INR首次达到标准的时间是12.79?3.88天,INR稳定值为2.57?0.14,其中2例发生脑梗塞、1例出现左下肢不完全性动脉栓塞,血栓栓塞率为4.92%;3例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出现皮肤出血、6例出现牙龈出血、2例出现泌尿系出血、1例出现脑出血,出血发生率为22.95%。B组62例,华法林维持剂量2.45?0.17mg/d,INR首次达到标准的时间是10.62?3.63天,INR稳定值为1.81?0.09,其中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例出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出现右下肢动脉栓塞,血栓栓塞率为4.84%;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出现皮肤出血、1例出现牙龈出血、1例出现泌尿系统出血,出血发生率为8.06%。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血栓栓塞率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的血栓栓塞率发生情况与标准强度治疗组相当,提示低强度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效果同样有效;
  2.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强度治疗组,提示低强度的华法林可以有效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