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法分析
【6h】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法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概述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解读

1.陆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解读

2.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解读

(二)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的特点

1.逃逸主体的复杂性

2.逃逸的高发性及隐蔽性

3.逃逸动机的复杂性与证明的难以确定性

4.逃逸导致极大的死亡可能性

5.逃逸多具涉外性

(三)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的刑事追诉障碍

1.证据收集难和案件移送率低

2.水上交通犯罪理论支撑不足

二、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涉嫌罪名

(一)因肇事逃逸涉嫌“交通肇事罪”

(二)因船舶肇事溢油涉嫌“污染环境罪”

(三)因逃逸致人死亡涉嫌“故意杀人罪”

1.水上交通肇事导致人员死亡的不同情形

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争议

3.“因逃逸致人死亡”认定故意杀人罪的理论难点

三、防治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法律对策

(一)通过司法解释解决水上交通肇事罪的入罪标准

(二)完善水上交通领域刑事案件的移送机制

1.加强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的证据收集

2.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展开▼

摘要

交通运输除了道路交通运输外还包括了水路交通运输,同理,水上交通肇事犯罪与陆上交通肇事犯罪,都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但两者有着不同的特性,尤其是交通肇事逃逸方面,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有着其独特的特征,由于水上航运的特殊性,使得几乎每起水上交通肇事都有着极大的逃逸可能性,且逃逸致人死亡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陆上交通肇事逃逸。目前,我国立法中有关水上交通肇事逃逸刑事责任的规定仅限于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此罪名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完全是按照陆上车辆肇事的标准及情况来设置的,若直接适用于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定罪量刑会有不适合的地方。
  水上环境特殊肇事后逃逸极不利于对受害者的救助,对人命、财产、海洋污染都有着严重的威胁。近年来,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率居高不下且逃逸之后被害人的死亡率极高,肇事者的逃逸基本上等同于给受害者判了死刑,在这种特殊的水上环境之下的逃逸能否转化为间接地故意杀人。同时水上交通肇事逃逸往往导致“人员失踪”、“环境污染”等陆上交通肇事极少出现的危害结果,此种危害后果能否作为水上交通肇事逃逸所导致的危害结果在定罪量刑予以考虑。立法上的缺陷使得海事司法的困惑日益凸显,对于类似的案件各地司法机关的处理结果也大相径庭。这种司法的不统一不利于刑法的权威性也助长了逃逸心理的滋长。
  本文分共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概述,主要从水陆不同区别上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进行了解读、分析与陆上不同的特点、以及社会危害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追究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的依据以及现阶段在司法实践中的追责的困难;第三部分主要阐述水上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分析了水上交通肇事逃逸导致人员失踪的情况下如何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分析了在水上交通肇事逃逸造成水域环境污染与污染环境罪竞合的情况下追究何种刑事责任的问题,分析了在水域环境内“因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之间的争议问题,以及此种情况如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部分主要为有效控制和减少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建议及对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