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从李大钊到毛泽东
【6h】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从李大钊到毛泽东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概念及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唯物史观

2.1.2 中国化

2.2 相关理论

2.2.1 历史唯物主义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第3章 唯物史观的引入和初探——李大钊

3.1 李大钊引入唯物史观

3.1.1 走向唯物史观的思想之桥——民彝史观

3.1.2 走向唯物史观的关键一步——问题与主义论战

3.2 李大钊初探唯物史观

3.2.1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介绍——《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2.2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阐发——《史学思想史》

第4章 唯物史观的传播和解读——陈独秀、蔡和森

4.1 唯物史观的传播——陈独秀

4.1.1 发表刊物传播唯物史观

4.1.2 陈独秀用唯物史观阐释民主与科学

4.2 唯物史观的解读——蔡和森

4.2.1 《社会进化史》对恩格斯哲学的介绍

4.2.2 《社会进化史》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萌芽作用

第5章 唯物史观的补充和完善——瞿秋白、李达

5.1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指导唯物史观——瞿秋白

5.1.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概述

5.1.2 社会结构论与社会有定论的阐释

5.2 以实践的唯物论理解唯物史观——李达

5.2.1 《现代社会学》——对唯物史观唯物而辩证地阐述

5.2.2 《社会学大纲》——用实践的唯物论理解唯物史观

第6章 唯物史观的创新和深化——毛泽东

6.1 对唯物史观的创新

6.1.1 唯物史观的创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一致性

6.1.2 从《反对本本主义》和《实践论》看唯物史观的创新

6.2 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创新与深化

6.2.1 对生产力、经济基础问题的创新及其深化

6.2.1 对人民群众问题的创新及其深化

第7章 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脉络和时代反思

7.1 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脉络

7.1.1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前提

7.1.2 以唯物史观内容的推进为逻辑线索

7.2 唯物史观中国化不断推进的重要意义

7.2.1 理论意义

7.2.2 现实实践意义

7.3 唯物史观中国化历史演进的时代反思

7.3.1 坚持唯物史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7.3.2 践行唯物史观,实现伟大中国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进行主义与学理相结合的研究。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典原著、文本,对唯物史观有代表性贡献的人物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对各个阶段人物的唯物史观研究和发展,将之与唯物史观的阶段发展特征相结合,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历史演进的逻辑链条。本文还将理顺从李大钊到毛泽东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对当前唯物史观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首先要澄清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概念。唯物史观是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与历史发展、阶级问题等方面,但归根结底唯物史观是对人类出现以后的历史发展、社会前进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规律的发现和总结。由于民彝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李大钊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中国,并通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史学思想史》对唯物史观进行初探。在此基础上,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传播和解读的重要阶段,陈独秀通过发表文章以及对“科学”与“民主”的解读来进行传播,蔡和森则通过《社会进化史》对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进行介绍,使得他们对唯物史观有了更深入的解读。陈独秀和蔡和森相对于李大钊的理论来说更完整,现实意义更有指向性。继而唯物史观的发展进入了补充与完善的阶段,瞿秋白用“辩证唯物主义”、李达用“实践唯物论”把唯物史观的内容丰富起来,并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备的体系,这一时期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学理性十分强,为后来唯物史观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性作用。到了毛泽东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进入了创新与深化阶段,毛泽东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一致性,而且真正将唯物史观深化到对中国革命实践和社会发展中去。
  由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由引入到发展,再到归纳创新,其历史演进的逻辑线索非常清晰,是一个十分完整的理论发展过程。唯物史观的这一理论发展过程也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与发展的过程。时至今日,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