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Tau基因5′不翻译区、3′不翻译区、内含子基因多态性与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的研究
【6h】

Tau基因5′不翻译区、3′不翻译区、内含子基因多态性与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缩略词)

声明

第1章引言

第2章材料与方法

2.1临床对象

2.1.1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病例

2.1.2正常对照病例

2.2实验仪器及试剂

2.3实验方法

2.3.1标本采集、处理和储存

2.3.2 DNA提取

2.3.3 PCR

2.3.4测序分析

2.4 DNA比对

2.5统计学处理

第3章结果

3.1临床部分

3.2实验部分

第4章讨论

第5章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Tau基因多态性与神经变性疾病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分析正常人群、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Tau基因5’不翻译区、3'不翻译区、内含子基因多态性,结合临床资料,初步获得Tau基因5'不翻译区、3'不翻译区、内含子基因多态性与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的关系,探索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的可能机制,为前瞻性诊断、防治及判断肌萎缩侧索硬化预后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方法: 收集正常中国汉族人40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25例的临床资料(包括遗传家系谱)和静脉血。提取外周血DNA,利用PCR扩增DNA中Tau基因5’不翻译区、3’不翻译区、内含子目的片段,采用荧光标记法测序分析Tau基因5’不翻译区、3’不翻译区、内含子的基因多态性位点,用DNAman、Chromas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 结果: 1、临床资料数据:该家系中受累患者的临床表型存在不同,主要表现在病情进展、起病年龄、首发症状及存活时间等不一致,可分为两组:(1)进展迅速组:家系中Ⅰ1、Ⅱ1、Ⅲ1、Ⅲ2、Ⅲ3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后18个月内就出现了呼吸衰竭。平均存活时间为10.2个月,从3个月至24个月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36.6岁。他们大部分以肢体乏力起病,在该组中,所有患者均以肢体受累发病,无1例以延髓受累发病。(2)进展缓慢组:家系中Ⅱ3病情进展缓慢,于更长时间才出现延髓肌受累,进而出现呼吸衰竭。该先证者以肢体乏力起病,先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特征,症状出现后第3年才开始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延髓肌受累现象,第4年开始有呼吸困难症状,但至今仍存活。发病年龄为60岁,与进展迅速组相比,发病年龄更晚,存活时间更长。 2、本实验中FALS家系谱具有以下特点:1、本家系前3代连续均有患者,每一个患者均有一个患病的父母;2、双亲未患病,子女不发病;3、存在男到男,男到女的遗传方式,男:女比例是1:1,遗传与性别无关:4、第四代中尚未出现患者。 3、测序比对后发现:Tau基因的5’不翻译区、3’不翻译区、内含子基因中存在18个多态性位点(分别为135451C>G、135504C>G、135554T>G、136491G>T、138278A>G、138300A>G、138320A>G、138325C>G、138344A>G、138380T>G、138417A>G、138418T>G、102922C>T、105646G>A、105655T>G、105697T>G、107780G>A、123972-123973TC>AA或AC),各位点变异情况在FALS组的出现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其中只有3个位点:即105697T>G、138278A>G、138417A>G,在两组中出现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5697T>G、138417A>G两位点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P值分别为0.005、0.032;138278A>G位点采用卡方检验:X2值=8.829,p=0.003)。余位点的变异率在两组中均无显著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4、Tau基因的5'不翻译区、3’不翻译区、内含子多态性位点分布特点:主要聚集于内含子9、10与3’不翻译区,大部分(75[56%])分布在内含子9和10当中,3’不翻译区至今已发现22个多态性位点。此次新发现的3个位点变异均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5、出现3个有意义多态性位点(即105697T>G、138278A>G、138417A>G)的家系样本中,多为家系中第Ⅲ、Ⅳ代亲属,随访中均未有发病或其它症状;家系中的患者未发现出现上述3个多态性位点变异。 结论: 1、我们发现该家系基本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的家系特点。该家系受累患者的临床表型不一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1)进行性肌无力迅速进展,于18个月内出现延髓肌受累,呼吸衰竭而死亡;(2)进行性肌无力缓慢进展,于更长时间才出现延髓肌受累,出现呼吸衰竭。 2、Tau基因的3’不翻译区、内含子9、10、11中分布的18个多态性位点中:其中3个多态性位点出现在FALS组中频率增高,与正常组出现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Tau基因3’不翻译区、内含子9中的3个多态性位点(即105697T>G、138278A>G、138417A>G)与FALS发病有关。 3、研究中找到的3个有意义多态性位点不出现在FALS家系中的受累患者,提示tau基因3’不翻译区及内含子9多态性位点(即105697T>G、138278A>G、138417A>G)是FALS的一个风险基因,而不是致病基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