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
【6h】

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

第一节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

第二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等价于最优和约

二、规定的通货膨胀目标要低于最优通货膨胀率

三、“通货膨胀钉住-保守”中央银行家理论

第三节 有效的货币政策应具有前瞻性

第三章 非线性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和检验统计量

第一节 经济结构

第二节 损失函数

第三节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和检验统计量

第四章 非线性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估计和检验

第一节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一、利率偏离

二、产出缺口

三、通货膨胀偏离

第二节 参数的估计和非线性的统计检验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波动

注释

第五章 检验结果与经济学解释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中重要的方面,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于货币的失衡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所以货币政策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则是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连接点,它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同时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由于时间非一致性而具有通货膨胀倾向,控制货币供给越来越困难。而且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公众预期已经构成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仅无法取得人们期待的效果,反而会干扰公众对货币政策走势和其它经济金融变量的预期和判断,导致政策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放弃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当前的必然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不仅能消除通货膨胀倾向,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它可能是未来的最优货币操作规则。 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非对称性,以及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问题研究,近年来倍受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关注。与此同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和治理经济衰退的效果上存在极大的差异。这已被主流经济学家们所认同。PaoloSurica(2004)的研究认为,美国1979年前表现出对产出缺口非对称性偏好特征,由此造成的通货膨胀偏差使得二十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的通胀率显著地偏高,但这些特征在近20多年间却不显著。 中国的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特征在一些学者的论文中有所体现和论证,但是都没有提到损失函数形式的选择,然而这对于最优的非线性反馈规则的建立和参数的估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利用前瞻性经济结构和非二次福利函数方式设定的目标函数,测定了我国的最优非线性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在央行非对称性偏好和非线性反馈规则的模型设定框架下,利用非线性广义矩估计方法(NLGMM),对央行最优化一阶条件(Euler方程)的约简式和结构式同时进行了估计和比较,并且,通过一个简单的设计,对通货膨胀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引入了非对称的广义损失函数,这时二次损失函数成为它的特殊情况;其二,验证了在1993年1季度至2006年1季度,货币政策反馈规则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最后,通过对非线性的反馈规则的进一步假设,从侧面揭示了央行存在非对称性政策偏好,造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明显波动。这些结论对改善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和质量,制定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