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藏传佛教构建的共生空间——坛城(曼茶罗)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
【6h】

藏传佛教构建的共生空间——坛城(曼茶罗)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方法

第2章 藏密坛城(曼荼罗)概况

2.1 藏密坛城(曼荼罗)介绍

2.2 藏密坛城的艺术特征

2.3 不同文化下的坛城艺术

2.4 坛城艺术的心理研究

第3章 共生空间的提出与思考

3.1 共生思想

3.2 共生思想的衍生

3.3 共生思想中的灰色空间

第4章 坛城构建的共生空间

4.1共生的象征

4.2异质文化的共生

4.3 抽象与象征的共生

第5章 共生空间下坛城的心理研究

5.1 荣格心理学与坛城研究

5.2 原型与坛城(没有内容的原型与含义丰富的坛城)

5.3 集体无意识与坛城象征

5.4 坛城的心理构成共生空间

第6章 共生空间对毕业创作的思考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课题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7.3 课题研究的展望

7.4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坛城(曼荼罗)是一个古老的不同文化的民族中都可以找到原型的表现形式,从瑞士精神学家荣格的理论方面出发来看,坛城(曼荼罗)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产物,古老的曼荼罗图像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共生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对东方哲学“唯识”思想的延伸,无论是大成佛教的“空”、中国道教的“道”还是印度哲学的非二元论等不同的思想,最终的落脚点都关注与现当代的“共生”。现代物理学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当中,有一个明确的基本观点:世界是一个整体。藏传佛教的观点则是:每一个存在物都包含着宇宙。而所谓的坛城艺术,实际上是一个微观的世界,是佛教的混元宇宙观、世界观和佛家理想世界的具象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黑川纪章提出了共生思想,并作为其建筑设计的核心理论得以实践。“共生”原本是生态学的概念,在生态学的领域体现为“共栖”。印度哲学的“绝对不二论”、吠檀多学派的思想、龙树的唯识思想,以及大乘佛教中“空”的概念等东方哲理,都是“共生理论”的原点。共生思想的重点来自东方哲学“唯识”,唯识思想是超越现代主义和二元论的共生思想的圣经,而佛教则是彻底摒弃二元论的观念,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相互依赖,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坛城绘画的圆形构图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这个观念。因此,从哲学角度来看,用“共生空间”观念来理解坛城艺术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思路。本文以藏传佛教的艺术发展为背景,站在共生思想的角度剖析坛城艺术的图式,尝试结合新共生思想、藏传佛教艺术史、图式美学等艺术形式分析坛城图式的审美特色,观察和探讨曼荼罗图式中的隐喻的共生空间。研究视角定在由曼荼罗(坛城)这个艺术形式中所呈现的佛教“缘起”以及东方哲理中“共生思想”在哲学上的一种共鸣的体现。从共生思想这个视角去探寻在曼荼罗艺术中图案、构图、色彩等各方面所呈现的共生理念的部分,以及对本人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关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