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承与借鉴——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公共交往空间研究与探索
【6h】

传承与借鉴——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公共交往空间研究与探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引言

1.1 城市的意义

1.2 何谓城市交公共往空间

1.2.1 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含义

1.2.2 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功能和作用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2.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公共交往空间的缺憾

2.1 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严重匮乏

2.1.1 旧城区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先天不足

2.1.2 新城区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边缘化

2.2 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品质的缺失

2.2.1 城市公共交往空间质量不被重视

2.2.2 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管理的缺失

3.如何增加城市公共交往空间

3.1 城市结构的变化

3.1.1 城市空间的混合

3.1.2 城市公园的设计

3.1.3 城市空间的迁移改造

3.2 现有城市的改造

3.2.1 街道的扩展

3.2.2 步行空间的增加

3.2.3 滨水景观的设计

4.如何提升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品质

4.1 物质空间的提升

4.1.1 布局合理

4.1.2 尺度宜人

4.1.3 环境人性化

4.1.4 施工技术精湛

4.2 精神空间的提升

4.2.1 回归自然

4.2.2 回归传统

5.展望和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开始,引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中国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建设空前繁荣。但是,由于缺乏重视与理论指导,中国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建设也存在盲目与冒进发展的现象。许多建设流于形式主义,缺乏对社会功能的本质思考。为与国际接轨,各地纷纷争相建造最现代化、最国际化的城市,建设大尺度的公共建筑,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建设沦为政府“粉饰城市”的工具,违背了城市公共空间为人而设的宗旨。本文正是基于此问题对中国城市公共交往空间进行研究。通过此研究力求对中国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寻求城市公共交往空间设计向理性、系统、完善、规范的方向发展,解决中国城市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问题和不足,建设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和热情参与城市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的交往。
   本文以中国城市公共交往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定义给予界定,并对其功能与作用进行分析,从历史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建设存在的先天缺憾与不足,指出问题所在。其次,就如何增加城市公共交往空间,提升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品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能通过设计和管理的手段,增加空间数量和质量等方法,来解决中国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提出有助于更加注重城市市民广泛参与的公共交往空间设计建议,使人与空间环境形成有效互动,从而营造出人性化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环境。

著录项

  • 作者

    郭杨;

  •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学科 设计艺术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岗;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U984.113;
  • 关键词

    交往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行为特性; 归属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