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6h】

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 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综述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

1.6研究创新

2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2.1 能力理论

2.2 胜任力模型理论

2.3职业生涯理论

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5 公共产品理论

3国外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提升的实践考察

3.1 澳大利亚高校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提升实践

3.2 英国高校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提升实践

3.3 日本高校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提升实践

3.4 美国高校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提升实践

3.5 启示

4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构成分析

4.1 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构成问卷设计

4.2 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量表初始预测

4.3高校生可雇佣性能力构成探索性因子分析

5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缺失的成因分析

5.1 政府层面

5.2 市场层面

5.3高校层面

5.4 学生层面

6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提升策略

6.1政府层面

6.2市场层面

6.3高校层面

6.4学生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等

展开▼

摘要

可雇佣性能力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可雇佣性能力强调在职业生涯中获取岗位的能力,这个岗位并不仅仅代表初次岗位,同时也表示在岗位中获得晋升的能力,以及在劳动力市场上变换岗位的能力。可雇佣性能力以劳动力市场为角度,关注点在于劳动者具备的能力在市场是否被雇主接受并雇佣。而就业能力这一概念往往是从劳动力自身角度考虑,侧重于劳动者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能够成功就业。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供求结构性矛盾,即企业“招工难”以及高校本科生“就业难”两者现象并存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可雇佣能力缺失。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法探索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构成,分析表明国内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主要由专业技能、人际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心理素养、社会实践等六大方面能力构成。同时,从政府、市场、高校、学生等层面分析了可雇佣性能力不足的成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层面应在政策和法律给予相应扶持;市场层面应深化校企合作;高校层面应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就业指导;学生层面应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等,以全方位系统地提升高校本科生可雇佣性能力。

著录项

  • 作者

    苏丹;

  •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 学科 教育经济与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吉宏;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647.38;
  •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本科生; 可雇佣性能力; 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