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关系研究
【6h】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 选题的提出与确定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社会支持的研究

2.1.2 社会支持的分类

2.1.3 社会支持的测量

2.1.4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2.2 应对方式的研究

2.2.1 应对方式的概念

2.2.2 应对方式的分类

2.2.3 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研究现状

2.3 心理健康的研究

2.3.1 心理健康的概念

2.3.2 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

2.3.3 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2.4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4.1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2.4.2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4.3 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4.4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研究

3 研究假设及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5 研究工具

3.5.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3.5.2 《应对方式量表》

3.5.3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3.6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被试群体特征

4.2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

4.2.1 总体描述

4.2.2 学历对于社会支持的影响

4.2.3 城乡所在地对于社会支持的影响

4.2.4 目前CD4数量对于社会支持的影响

4.3 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状况

4.3.1 总体描述

4.3.2 学历水平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4.3.3 父母婚姻状况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4.3.4 城乡所在地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4.4 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4.4.1 总体描述

4.4.2 城乡所在地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4.4.3 学历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4.4 感染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5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相关关系研究

4.5.1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相关关系研究

4.5.2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研究

4.5.3 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研究

4.6 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与各预测变量关系研究

4.6.1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4.6.2 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4.6.3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4.6.4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对消极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4.7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关系模型

4.8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关系模型

5 分析与讨论

5.1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特点分析

5.1.1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分析

5.1.2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在学历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5.1.3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在城乡所在地上的差异分析

5.1.4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在目前CD4数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特点分析

5.2.1 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总体情况分析

5.2.2 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在学历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5.2.4 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在城乡所在地上的差异分析

5.3 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5.3.2 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在城乡所在地上的差异分析

5.3.3 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在学历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5.3.4 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在感染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5.4.2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5.4.3 艾滋病患者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5.4.4 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6 研究结论

7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创新

8.1 研究的不足

8.2 研究的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是怎样通过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随机选取某艾滋病专业医院和某基金会艾滋病资助项目共248名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CL-90对被试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以SPSS21.0研究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随后运用AMOS21.0对三者关系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探讨了三因素之间的作用路径。结果如下:
  (1)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全国10城市常模进行比较,社会支持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状态。同时,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在学历水平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来自城市的艾滋病患者比农村的艾滋病患者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CD4数值>350的艾滋病患者在社会支持总分上显著高于<350的艾滋病患者。
  (2)艾滋病患者的应对方式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上平均分较低,在自责和退避上平均分较高。父母已婚的艾滋病患者在幻想和退避两个应对方式上显著低于父母离异的艾滋病患者。来自农村的艾滋病患者比城市的艾滋病患者更多的使用自责、幻想和退避的消极应对方式;来自城市的艾滋病患者比来自农村的艾滋病患者较多的使用求助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
  (3)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说明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同时,在学历水平、城乡所在地和感染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4)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向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向相关;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艾滋病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
  (5)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方式起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应对方式起负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起正向预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起正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起负向预测作用。
  (6)艾滋病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调节作用,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