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哲学、历史视野下的两宋词人心灵史
【6h】

哲学、历史视野下的两宋词人心灵史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相关先在学术成果检视

二、本文关键词、创新点说明和基本内容介绍

上编 哲理视野下的两宋词人心灵路径图之勾画展示——以哲学话语观照两宋词人个体心史轨迹和时代心灵共相

第一章 宋词人心灵史文本写作之哲学基础

一、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论生命的悲剧体认

二、方舟铸就渡尽劫波——论生命的自我救赎

第二章 两宋词人心灵史文本写作之文体基础

一、文学是人学——论文学对人之“全人”的具体化肉身化表现

二、词学是心学——论词对人之本我心灵世界的充分发显

第三章 两宋词人典型性心灵路径之大观

一、“自古。红颜能得几时新”——以晏殊、欧阳修为例解剖宋词人的伤逝情结和自赎路径

二、“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以晏几道、吴文英、姜夔、李清照、朱淑真为例发显宋词人的情殇煎熬和自赎路径

三、“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以苏轼为例观照宋词人的空漠情怀和自赎路径

四、“未惯羁游况昧,征鞍上、满目凄凉”——以柳永、周邦彦为例体味宋词人的浮萍意识和自赎路径

五、“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以多位心灵标本为例倾听宋词人的国殇灵歌和自赎和声

第四章 两宋词人典型性心灵路径之时代共相

一、“归去来兮,吾归何处”——论宋人内外双修、忧乐互济的成熟文化人格和自赎意识

二、“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论宋人纯白无染文化心性之集体自赎

三、“雨打梨花深闭门”-论宋人教赎不力之内敛沉潜阴柔静弱的时代心理归因

下编 历史视野下的两宋词人心灵路径图之源流回溯——两宋词人心灵史与封建时代国人心灵大观园史的承继流变关系剖解

第一章 先秦与宋

一、人生何为——论儒道的人学主纲对宋词人之全面沾溉

二、殉身无悔——论屈原与宋词人对意义的不懈追问和上下求索

三、情灵摇荡——论《诗经》和宋词人的爱情话语

第二章 两汉与宋

二、朝日蓬勃——-论汉大赋与柳永都市歌咏词中的朝阳心态

二、心惊逝川——论《古诗十九首》与宋词人欧阳修、晏殊抒怀词中的时间意识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与宋

一、审美狂欢——论魏晋士人与宋末四大词人的美学家园

二、肉体狂欢——论南朝人与宋词人柳永之沉溺艳情

三、翼翼归鸟——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宋词人的心仪瓣香

第四章 唐朝与宋

一、仙姿翩翩——论李白和苏轼自由超举的美丽人生

二、世间缠绵——论杜甫和辛弃疾的家国情炽和泛爱天下

三、眺望彼岸——论王维和宋词人的世间闭门姿态

第五章 明朝与宋

一、生命之圆——论“人的全面发现”之明人理论话语和宋词人之诗学表现

二、此岸方舟——论“情本体论”之宋词人诗学呈现和明人之理论言说及诗学呈现

第六章 清朝与宋

一、大旨谈情——论《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宋词人的两性话语

二、闺阁昭传——论《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宋词人的女性意识

三、人生如梦——论《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宋词人的生命梦观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业论文

展开▼

摘要

学界已有多部词史,建构角度各有不同,本文拟在文学、哲学、历史的交汇点上建构一部“别是一家”之两宋词人心灵史,“别是一家”之别关乎文章的哲学视野和历史视野,这也便是本文学术意义之所在。对生命的悲剧体认和悲剧体认后的自我救赎之哲学话语是本文选择的异于前贤之宋词观照视角,纵观封建社会国人心灵发展的历史长河,剖解两宋词人心灵史与封建时代国人心灵史的承继流变关系是本文选择的历史视野,在这两个基点上所完成的两宋词人心灵大观园之纸上建筑将是一个多维度的、别样的存在,本文欲以此“别是一家”之两宋词人心灵史丰富词史类型。 上编拟建构平面进向中的两宋词人心灵大观园,即以所选择之哲学话语观照两宋词人个体心史轨迹和时代心灵共相。上编第一部分始之以对贯穿本文全部内容之哲学红线的说明和论析,这一部分征引了古今中外的若干话语拟证实“悲剧体认和悲剧体认后的自我救赎”是人类走出童年时代的伊甸园后心路历程的哲学共相。“文学是人学”,文学当是人之问题的诗学呈现,其中必蕴含着以上作为生命共通历程的哲学话语,“词学是心学”,宋词因其体性和文化功能当仁不让地成为宋代文学诸部类中与抒情主体心灵叠合度最大、最真实无伪的一种文体,故从宋词中抉发宋人的心灵发展动态史自是当然之理。在对“文学是入学”“词学是心学”之观点的论证后,文章展开了以上述哲学话语观照宋词的品读过程,一次次的丧失体验是生命体悲剧体认的具象化,文章上编鳞选了两宋词人中具代表性的五大丧失类型和相关的心灵标本,观照他们的自我救赎之路,而后勾画出两宋词人心灵大观园的主干道,并细述主干道上的心景气象,且结合以如此路径和心景气象的原因剖解,这便是上编的主体内容。 在梳理这些鳞选出的心灵标本心路历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共通的时代因子,如宋人内外双修、忧乐互济的成熟文化人格和自赎意识、宋人纯白无染心性之集体自赎、宋人自我救赎不力之内敛沉潜、阴柔静弱的时代心理,文章上编便束之以对宋人时代精神共相的提取和分析,在得出宋人心灵大观园园景图的宏观印象后再去各条主干道和小径中漫步,对其走向和一路风景当更会心,当有着更为深入的同情之了解。 下编则着力将上编建构的平面维度的两宋词人心灵大观园依着历史这一第三进向的坐标轴进行纵深拓展,拟剖解宋词人心灵史与封建时代国人心灵史之间的承继流变关系,在对比观照过程中仍将上编的哲学红线潜运其间以保证文章全篇的整一性。对于宋人文化心理上编已有过详细阐述的部分,就不复赘言了,而是以较多的词篇进行内证,从而使得本文两宋词人心灵大观园之纸上建筑既有条分缕析的主干道,又点缀着缤纷多姿的词之花朵,得以更具可观性。下编历史进向中的源流回溯追其源至中华文明的开篇先秦时代,推其流至封建社会暮鼓晨钟的清代,宋词人个体和群体的心史轨迹在封建时代国人心灵发展流变史这一宏大的坐标系中将理解得更为清晰透彻,本文两宋词人心灵史的文本写作加入了这一历史坐标后也将更为深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