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代中晚期“苏式”工艺美术研究
【6h】

明代中晚期“苏式”工艺美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苏式”的概念

二、中晚明的时间界定

第三节研究方法、意义、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三、新的认识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苏式”工艺美术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苏式”工艺美术形成的历史基础

一、宋元苏州地区特殊的历史地位

二、宋元苏州工艺美术的勃兴

三、明代对宋元工艺美术的继承

第二节 “苏式”工艺美术形成的时代基础

一、明代中晚期苏州独特的社会形态

二、全国商业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

三、工艺美术产业群的形成

第二章“苏式”工艺美术成熟的表现

第一节苏州成为全国工艺美术生产中心

一、接近原料产地而形成的生产中心

二、依托于消费市场形成的生产中心

三、品类齐全、规模宏大

第二节“苏式”典范的确立

一、“苏式”概念的形成

二、苏州特色的突现

第三节“苏式”工艺美术理论的成熟

一、“苏式”工艺美术理论群体的形成

二、“苏式”工艺美术理论的开创性

三、“苏式”工艺美术理论的导向性

第三章“苏式”工艺美术的内涵

第一节“苏式”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

一、“苏式”的新气象

二、“苏式”是一种开放的样式

第二节“苏式”之美的特殊性

一、恬淡秀美

二、雅俗相渗

三、文心画境

四、材精工美

第三节“苏式”是一种地方文化

一、地方艺术的给养

二、地域民俗对“苏式”的影响

第四章“苏式”工艺美术的生产与经营

第一节多元结合的生产群体

一、文人与匠师结合的设计群体

二、来源广泛的造作群体

第二节多层次的生产组织类型

一、官府作坊

二、私营作坊

三、家庭手工业

第三节多方位的经营方式

一、店坊结合

二、外发加工

三、对外销售

第五章“苏式”工艺美术与其他地方风格的关系

第一节“苏式”与江南其他区域风格的密切联系

一、相传相辅

二、同中有异

三、以点带面

第二节“苏式”与“京式”的相互影响

一、“京式”对“苏式”的崇尚

二、“京式”与“苏式”间的潜移默化

第六章“苏式”工艺美术的传播和影响

第一节 “苏式”工艺美术的传播

一、沿销售路线的传播

二、因上层的喜好而得以流传

三、因艺人的迁移而得以流传

四、作为礼品和收藏品的传播

第二节 “苏式”工艺美术的影响

一、引领了明代社会的风尚

二、“苏式”强有力的辐射作用

三、清初工艺美术高峰的前奏

第三节苏州区域地位的提升

一、“苏式”工艺美术在江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苏式”工艺美术成为各地仰慕的对象

三、对苏州民众心理层面的影响

结语

一、“苏式”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流变的必然结果

二、“苏式”代表了明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三、“苏式”工艺美术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镜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结合明代中晚期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考察“苏式”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从其孕育的历史传统、生成的社会经济基础、成熟的表现来探询“苏式”工艺美术形成的具体过程;剖析“苏式“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揭示“苏式”工艺美术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考证“苏式”工艺美术与其他区域的互动关系;廓清“苏式”工艺美术的传播渠道和影响等等,从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展开研究,以期探寻其发生和演变的规律,重在剖析其风格形成的动力机制,以及这些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代中晚期是“苏式”工艺美术形成的关键时期。苏州工艺美术不仅已由地方工艺美术生产重镇上升为全国工艺美术生产中心,品类齐全、规模宏大,而且显示出鲜明的风格特征,具备了典范意义;同时,其工艺美术理论也已成熟。由此可见,“苏式”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应古趋新是“苏式”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动力核心;“苏式”之美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是时代和地方文化的产物,其恬淡秀美、雅俗相渗、文心画境和材精工美的独特风格,更使“苏式”工艺美术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同时,“苏式”工艺美术的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色,他们合力推动了“苏式”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壮大。 由于“苏式”是一种开放的样式,所以她还与其他地方工艺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徽州和北京这两个地区,在“苏式”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藉多层次和范围广阔的传播渠道,“苏式”工艺美术的影响日弥月高,在引领明代社会风尚的同时,形成了对其他区域的强力辐射,不但造就了清初工艺美术发展的高峰,还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区域文化地位的提升。 总之,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新因素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苏式”表现出强有力的时代性和地方特征;见证了中国官方的、经典的工艺美术向民间的、地域的工艺美术流动的过程;代表了明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她卓尔不群的精神价值,更是创造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典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