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贫困人口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政策
【6h】

城市贫困人口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政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1.1.1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严峻

1.1.2国内弱势群体就业扶持问题研究综述

1.1.3模糊数学的研究发展历程及应用状况

1.1.4模糊评价模式的引入

1.2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1.3研究方法

第二章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现状

2.2城市贫困群体就业特征

2.2.1就业稳定性差

2.2.2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低

2.2.3劳动关系混乱无序、劳动争议多

2.2.4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贫乏

2.2.5职业发展前景渺茫

2.3影响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的因素

2.3.1社会其他人员的态度对低保对象的心理影响

2.3.2低保对象的社会心理状况

2.3.3低保入户调查制度

2.3.4享受低保待遇水平的高低

2.3.5享受低保人员自身的客观条件

第三章基于AF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1层次分析法简介

3.1.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3.1.2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的求法

3.2模糊集合论

3.3模糊综合评判论

3.3.1评语集的确定

3.3.2因素集的建立

3.3.3单因素模糊评判

3.3.4权重集的建立

3.3.5模糊综合评判

3.3.6评价指标的处理

3.3.7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3.4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3.4.1德尔菲法

3.4.2模糊分布法

3.5权重的确定

3.5.1权的定义

3.5.2权重确定方法的理论基础

3.5.3确定权重的方法

3.6模糊综合评判构建基本步骤结构图

3.6.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3.6.2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步骤

第四章模糊综合评价在城市贫困人口就业因素中的应用

4.1模糊综合评价在城市贫困人口就业中应用的可行性

4.2建立城市贫困人口就业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模型

4.3确立城市贫困人口就业评价因素指标集和评语集

4.4用AHP方法确立城市贫困人口就业评价因素指标层权重

4.4.1利用1~9标度构造城市贫困人口就业评价因素判断矩阵A

4.4.2采用求和法确定城市贫困人口就业评价因素指标层权重

4.4.3指标层评价因素构造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4.4.4专家评分法构建城市贫困人口就业评价因素隶属度函数

4.4.5计算三十个低保对象就业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

4.4.6分析评价综合计算的结果(结合附录2)

第五章促进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的社会干预政策

5.1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5.2加强对城市贫困人口的人文关怀

5.3在失业预警系统中考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

5.4就业工作中重视心理咨询与指导

5.5增加低保入户调查制度的频度,将城市贫困人口就业工作细化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贫困几乎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挑战,而城市贫困更是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市贫困群体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且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还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进步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如何对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进行扶持,使他们逐渐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已成为当前社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贫困群体是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受损者,贫困问题的解决手段必然是多元化的,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城市贫困群体改变自身弱势状况和地位的最重要途径。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时期,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补偿机制,但扶贫制度等社会支持的效果不显著,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创造公正的社会价值理念和更人性化的支持方式。 将模糊数学的方法应用到城市贫困人口就业因素的分析中是因为模糊数学是运用方法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一门数学新分支,它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提供了一种处理不肯定性和不精确性问题的新方法。本文利用前人对模糊数学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多处调查资料分析了影响城市贫困家庭就业的因素,同时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影响低保家庭就业因素的分析中,通过构建城市贫困人口就业影响因素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利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影响城市贫困人口就业因素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通过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贫困人口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对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的扶持,切莫忽视了贫困人口的自尊;济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人文关怀也很重要。最后提出促进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的一些政策建议。 利用前人对城市贫困问题和模糊数学的研究成果,对影响城市贫困家庭就业的因素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本文的新意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