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基于英汉语诗歌文本的认知研究
【6h】

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基于英汉语诗歌文本的认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致谢

第一章引言

1.1转喻研究的兴起

1.2转喻的界定

1.2.1“转喻”概念的界定

1.2.2指称转喻的界定

1.3指称转喻与隐喻的关系

1.4指称转喻与词汇语义研究的关系

1.5论文框架

第二章指称转喻的相关研究

2.1指称转喻的传统研究

2.1.1指称转喻的修辞学研究

2.1.2指称转喻的结构语义学研究

2.2指称转喻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2.2.1概念邻近性转喻观

2.2.2空间邻近性转喻观

第三章指称转喻研究的新视角:认知图式

3.1认知图式理论简介

3.1.1认知图式的定义和特征

3.1.2认知图式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

3.1.3认知图式理论的应用

3.2图式和其他术语的关系

3.3指称转喻的图式映射过程

3.3.1图式应用于指称转喻研究的概况

3.3.2认知图式映射转喻观

3.3.3指称转喻:图式化的身体体验

3.4指称转喻的理解

3.4.1指称转喻在语言中的实现形式

3.4.2指称转喻理解的影响因素

3.4.3认知图式及其运作过程在指称转喻理解中的作用

3.5指称转喻与文本中图式的关系

3.5.1指称转喻与语言图式的关系

3.5.2指称转喻与文本图式的关系

3.5.3指称转喻与世界图式的关系

第四章指称转喻在诗歌中的认知分析

4.1指称转喻以往分析的再分析

4.1.1指称转喻在“That the Night Come”,“The Second Coming”和“The Tower”中的分析

4.1.2指称转喻在诗歌“At Grass”中的分析

4.2指称转喻在英语诗歌中的分析

4.2.1指称转喻在“Death the Leveller”中的分析

4.2.2指称转喻在“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中的分析

4.2.3指称转喻在“Sonnet 2”中的分析

4.3指称转喻在汉语诗歌中的分析

4.3.1指称转喻在《送孟浩然之广陵》、《忆江上吴处士》和《杨柳枝》中的分析

4.3.2指称转喻在《竹枝词》中的分析

4.3.3指称转喻在《减字浣溪沙》中的分析

4.3.4指称转喻在《过零丁洋》中的分析

4.3.5指称转喻在《八六子》中的分析

4.4指称转喻在诗歌文本中的阐释

4.4.1指称转喻的明示意义、隐含意义

4.4.2指称转喻意义:基于图式的在线识解

4.4.3指称转喻意义理解的启示

第五章指称转喻的功能探究

5.1指称转喻的概念化功能

5.1.1指称转喻的概念化能力

5.1.2指称转喻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5.2指称转喻的推理功能

5.2.1指称转喻和明示推理

5.2.2指称转喻和隐含推理

5.3指称转喻的修辞功能

5.3.1指称转喻的诗性功能

5.3.2指称转喻的审美功能

5.3.3指称转喻的评价功能

5.3.4指称转喻的描述性功能

5.4指称转喻的社会功能

5.4.1指称转喻的社会内涵

5.4.2指称转喻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结语

6.1本研究的小结

6.2本研究的启示

6.2.1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6.2.2对词典编撰的启示

6.3本研究的局限和有待继续研究的方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虽然转喻研究的历史悠久,但其受重视的程度目前还远远不够。近年来,转喻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随之扩大和加深。指称转喻是转喻的一个分支,用以区分述谓转喻和言外转喻。指称转喻在语言中表现形式为词汇中的名词,人们长期以来研究的转喻绝大部分都是指称转喻。指称转喻不仅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重点,也是词汇语义研究的重要部分,是词汇意义变化的一种主要途径。一些中外词汇学家或语言学家编撰的词汇学或语言学研究专著都会专辟章节讨论指称转喻在词汇意义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汪榕培,卢晓娟,1997;汪榕培,2002;汪榕培,王之江,吴晓维,2005;王希杰,2004;Taylor,1995;Behrens&Zaefferer,2002;Croft& Cruse,2004.等)。从他们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指称转喻在词汇意义变化中的作用研究逐步深化,逐渐从侧重讨论指称转喻在词汇修辞方面的修辞作用过渡到研究指称转喻在词汇意义变化中的认知作用。本论文借鉴了目前对转喻的划分,以指称转喻为研究对象,从认知图式角度探讨了指称转喻在词汇语义变化方面的作用,并对其相应的功能以及其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探究。 本论文首先从修辞学、结构主义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三方面对指称转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不同视角对指称转喻研究的共同点都是努力探究其在词汇意义表达、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修辞学和认知语义学对指称转喻的研究与词汇学对词汇的修辞研究和词汇语义研究在很多地方有重合之处,指称转喻也是词汇语义研究和词汇修辞研究的一部分。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仅从修辞学或结构语义学角度讨论指称转喻在词汇修辞效果和词汇意义变化方面的作用已经远不能适应当今词汇语义发展和研究的需求。指称转喻已不再被简单地看作是词之间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映射关系,其本质上是概念性的(Lakoff& Johnson,1980;Kovecses,2002;Panther& Thornburg,2003等)。实际上,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家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被称为认知词汇学和认知词汇学家。认知语言学讨论的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基本上也是侧重于或归结于讨论词汇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和相关成果在很大部分上都是以词汇研究为开端并且主要以词汇为语料的(如原型理论的研究、范畴化的研究、隐喻的研究等),句子和文本研究往往是他们在词汇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指称转喻的研究也是如此,词汇研究仍是指称转喻理论研究的基础,转喻词语在很大程度上既是转喻理论研究成果的来源,也是转喻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词汇语义研究一直是词汇学研究的重点,指称转喻是词汇语义变化的一种认知途径(Croft& Cruse,2004),指称转喻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词汇语义的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虽然词汇语义会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化,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认知主体(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了解和掌握认知主体对词汇语义变化的认知途径对于21世纪词汇学的发展和研究尤其必要和重要。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事物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在抓住事物(词汇语义)变化的实质或关键,才能发现事物(词汇语义)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并且以不变应万变。 指称转喻在词汇意义变化中的作用虽然一直未被忽视,但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末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一样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建构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Lakoff& Johnson,1980;Radden& Kovecses,1999;束定芳,2000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指称转喻的描述呈现出众说纷纭、术语层出不穷的局面,有时还会出现同一学者在不同书籍中使用不同术语或在同一书籍中通用不同术语的情况,这往往会使人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混淆对指称转喻的认识和了解。 本论文借鉴了认知图式的研究成果,同时引入心理学对图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对指称转喻的认知过程、指称转喻的理解以及指称转喻与文本中认知图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英汉语诗歌文本中指称转喻的体现形式——转喻词语——进行了分析。指称转喻,作为一种概念转喻,其认知过程和理解过程是一致的。指称转喻的理解除受认知主体的个人图式、社会图式和文化图式的影响和制约外,还受文本中语言图式(词汇图式)、文本图式的影响和制约。很多情况下,指称转喻的理解是认知主体结合认知图式进行语用推理、动态识解的过程。换言之,认知主体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认知图式因素的前提下,才能把握住指称转喻在语言中的体现形式——转喻词语——反映出的世界图式。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最后结合认知图式对指称转喻的概念化功能、推理功能、修辞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最后探讨了本研究对词汇教学、词典编撰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