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发展规律研究
【6h】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发展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毋庸置疑,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充满着曲折与辉煌,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研究,并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发展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把握、遵循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规律,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推向前进,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追溯历史又针对现实,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实践的良性互动过程中,一方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的探讨,本文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发展规律: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方法论创新,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解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实践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集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论创新等为一体的创新体系。这一创新体系受到创新的原点结构,即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实践,一方面,必须重视其对创新原点结构的依赖性,看到创新性实践是有合理性需求的;另一方面,必须重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的起始条件和后续保障条件,善于创造良好的起始条件,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和积累后续条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实践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
   第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之所以能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具有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具备的本土元素:首先是中国国情,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基。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国情这一特定的土壤之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为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和信仰。其次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和源泉。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理解、认同和信仰,并转化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从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服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的每一次胜利又会不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最后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渊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不断证明,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内化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否则,就有悬浮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之外,从而失去其理论的生命力的危险,自然也就难以承担起对社会的理性批判和精神导向的重任。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的活力在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有强烈的时代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都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课题。由于篇幅所限,本章仅就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性进行了研究。网络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网络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现出其特有的规律性。我们必须遵循这些规律,积极应对挑战,做好网络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而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大行其道;另一种是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忽视甚至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结果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受到挑战,以至于各种“非意识形态化”的噪音甚嚣尘上。这两种错误倾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危害性之大是无法估量的,重阻碍了人民群众准确的、科学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问题,克服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这两种错误倾向,固守马克思主义阵地,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
   本文试图通过以上工作,加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工作,从而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能够有章可循,按客观规律办事,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