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Barrett食管早期癌变的内镜监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6h】

Barrett食管早期癌变的内镜监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GerdQ调查、内镜检查及活组织标本采集

第二节 动物模型制备

第三节 组织病理学检查

第四节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第五节 统计学分析

结果

第一节 GerdQ调查及内镜检查结果

第二节 动物模型制备结果

第三节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第四节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工作目的
  ①研究Barrett食管(BE)患者的症状与内镜下分型的关系。②研究Barrett食管患者内镜下分型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不同反流大鼠模型食管病理特征分析。③对比研究不同反流模型所致大鼠食管鳞状上皮CDX-2的表达。
  研究方法
  ①采用胃食管反流病(GERD)问卷(GerdQ)调查7150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的患者,GerdQ总分≥8分诊断为GERD。将胃镜检查诊断为BE的患者,根据胃镜下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为长节段 BE(LSBE)组(n=27)和短节段 BE(SSBE)组(n=65);并以贲门肠化(CIM)组作为对照,记录各组内镜下齿状线位置及有无食管炎症。②LSBE组、SSBE组及CIM组食管活检标本,采用HE、AB及Giemsa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肠上皮化生(IM)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情况。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将SD大鼠分成4组:单纯胃食管反流(GER)组(n=20)、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ER)组(n=20)、胃十二指肠食管混合反流(DGER)组(n=20)和假手术(SO)组(n=20)。于12周末处死各组大鼠,取出食管,观察食管大体形态,采用HE及AB染色观察食管组织病理学特征。③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GER组、DER组、DGER组及SO组大鼠食管鳞状上皮中CDX-2蛋白的表达。
  结果
  ①内镜检查者中BE患者共92例,检出率1.29%。LSBE组、SSBE组和CIM组中GERD和内镜下食管炎发病率分别为92.59%、69.23%、41.03%和100.00%、78.46%、29.4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②LSBE组、SSBE组和 CIM组中异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66.67%、24.62%和10.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SBE组IM的发生率为74.07%,高于SSBE组的50.77%(P<0.05)。 LSBE组和SSBE组Hp感染率分别为18.52%、21.54%,均显著低于CIM组的47.44%(P<0.05)。与CIM组比较,BE患者更易见隐窝萎缩紊乱、鳞状上皮叠压于柱状上皮、肠化、食管导管及多层上皮(均P<0.05);鳞状上皮叠压于柱状上皮和食管导管仅见于BE患者。GER组、DER组和DGER组食管粘膜重度鳞状上皮增生和Barrett上皮发生率分别为11.76%、43.75%、23.53%和5.88%、37.5%和11.76%。DER组与GE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GER组、DER组、DGER组食管鳞状上皮中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8%、37.5%和11.76%。DER组与GER组食管鳞状上皮中CDX-2蛋白阳性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
  ①BE患者容易产生GERD症状和食管炎,其中LSBE患者更明显。②BE患者容易发生异型增生和IM,LSBE患者更明显。BE患者的Hp感染率较低。隐窝萎缩紊乱、鳞状上皮叠压于柱状上皮、肠化生、食管导管及多层上皮与BE诊断有关,其中鳞状上皮叠压于柱状上皮和食管导管为BE患者特有。胆汁酸盐与BE及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③CDX-2是食管上皮肠化生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可能是食管腺癌的早发事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