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州市工业园区为实例
【6h】

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州市工业园区为实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导 论:城市化、迁移与发展

1.1 问题的提出:两个差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1.4 论文结构与分析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研究假设及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设计

第3章 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的影响因素

3.1 “候鸟式”流动就业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特征

3.2 “推-拉”力与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

3.3 “引-阻”力与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

3.4 显性制度与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

第4章 影响因素与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相关分析

4.1 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的相关分析

4.2 “推-拉”力与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的相关分析

4.3 “引-阻”力与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的相关分析

第5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在家门口进城——加快中国新型城镇化步伐

讨论:对迁移、城市化与发展的再思考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论著、论文

附 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旧人口流动管制的进一步瓦解以及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被推入城市,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民工潮”。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大规模的“民工荒”,来城农民工采取了成群结队回归土地的一致行动。随着经济的复苏,农民工又一次收拾行囊向城市进发。这种如候鸟般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往返就业的形式,被学界形象地喻为“候鸟式”。本文基于迁移理论对“迁移-城市化-发展”的讨论,以我国人口迁移与国际经验的两个差异引出研究对象——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通过对迁移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对现有研究的综述,形成本文的分析框架。本文意图通过建立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假设模型,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迁入和再迁入的“推-拉”力、迁回与再迁回的“引-阻”力以及宏观制度的角度,结合525份农民工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和比较分析法,对农民工“候鸟式”流动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检验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候鸟式”流动就业是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和迁移过程与国际经验相比最突出的差别。它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对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二,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改善农民工的城市体验和对市民身份的认同有助于将其就业模式转换成”永久式”。第三,我国农民工的“候鸟式”流动就业的泛滥主要是由长久以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其中一些特殊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加剧了分割的程度。第四,关于中国要不要将“候鸟式”流动就业转变为”永久式”迁移,要不要城市化是关键所在。但由“大城市化”延伸而来的“候鸟式”流动就业不能再靠一味推行城市化来解决,而要依靠以新型城镇化为主线的整体战略设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