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接触对象特征、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6h】

接触对象特征、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社会距离

2.2接触

3 问题提出

4 研究一:社会距离问卷编制

4.1研究目的

4.2问卷编制

5 预实验

5.1预实验(一):实验操控有效性检验

5.2预实验(二):实验材料呈现方式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6 研究二:接触对象特征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6.1研究目的

6.2研究假设

6.3研究方法

6.4研究结果

6.5讨论

7 研究三:接触对象类型、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7.1研究目的

7.2研究假设

7.3研究方法

7.4研究结果

7.5讨论

8 讨论

8.1接触对象特征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8.2接触对象类型、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9 研究意义

10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社会距离既可以表示阶级之间差别,也可表示人际、群际关系的亲疏程度。拉近社会距离有助于个体或群体间亲密关系的形成,构成积极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个体因素、社会因素、群体互动因素是影响社会距离的主要因素。对不同的接触对象,个体表现出有差异的社会距离。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实验范式探讨接触对象特征(相貌、社会地位)、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研究一,编制适合大学生的社会距离测量问卷。
  预实验(一),想象性接触有效性检验。通过文字指导语引导被试进入想象性接触后,把被试随机分成描绘和不描绘想象内容两组,然后进行社会距离测量。结果表明,是否描绘想象内容对社会距离评估没有影响。
  预实验(二),实验材料呈现方式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中把被试随机分成纸本测验组和人机测验组,两组想象性接触内容完全相同。所有被试均先进行想象性接触程序,而后直接完成社会距离测量。结果表明,测验呈现方式对社会距离评估没有影响。为了使测验程序简洁化,同时有效控制无关变量,以下研究均采用人机测验方式。
  研究二,接触对象特征对社会距离的影响。采用2×2组间实验设计,采用想象性接触范式探索接触对象相貌(美好/丑陋)、社会地位(高/低)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程序同预实验(二)。结果表明,两个自变量主效应都显著,交互效应不显著。大学生与相貌美好或社会地位高的接触对象间社会距离近,接触意愿强;与相貌丑陋或社会地位低的接触对象间社会距离远,接触意愿较弱。当接触对象相貌美好、社会地位高时,大学生与该接触对象间的社会距离最近,且接触意愿最高;当接触对象相貌丑陋、社会地位低时,被试与该接触对象间的社会距离最远,且接触意愿最弱。
  研究三,接触对象类型、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采用2×2组间实验设计,利用想象性接触范式,探讨接触类型(美高/丑低)和接触程度(深/浅)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程序同上。结果发现,接触对象类型对社会距离有显著影响,而接触程度对被试评估社会距离没有显著影响,交互效应也不显著,即接触程度加深时,接触对象特征(相貌和社会地位)依然对被试评估社会距离产生影响,美高组社会距离近,丑低组社会距离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