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特殊盗窃行为的司法认定——《2013盗窃解释》实施以来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6h】

特殊盗窃行为的司法认定——《2013盗窃解释》实施以来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序言

一、特殊盗窃犯罪处罚的根据

(一)盗窃罪的立法衍变

(二)特殊盗窃行为处罚的正当依据

二、合理界定特殊盗窃行为的内涵

(一)多次盗窃

1.“多次盗窃”的次数

2.认定多次盗窃中每次行为形态的要求

3.“多次盗窃”是否包括已被刑事或者行政处理过的盗窃行为

(二)入户盗窃

1.入户盗窃的定性争议

2.“户”的定义

3.入户的目的性

(三)携带凶器盗窃

1.“凶器”的认定

2.“携带”含义的准确认定

(四)扒窃

1.“公共场所”范围的界定

2.“随身携带”的重新解读

三、特殊盗窃犯罪数额的标准

四、结 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盗窃罪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犯罪形态,一直以来备受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的关注。《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与扒窃的行为类型。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又联合出台新的盗窃罪司法解释,对原有司法解释做出大幅调整,体现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并对盗窃罪行为方式及盗窃数额的认定进一步做出了明确规定,以适应立法变化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在新司法解释的具体适用中,由于存在盗窃罪法益保护范围的扩大、刑法用语不够规范、盗窃行为模式日益复杂等问题,特殊盗窃行为的入刑标准、规则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司法人员。本文依据我国盗窃罪的立法现状,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说和做法,采用规范解释、案例分析等方法,试图通过着重研究和解决特殊盗窃行为的处罚根据、特殊盗窃行为的内涵界定、盗窃财物数额的认定方法等相关疑难问题,对特殊盗窃行为的入刑标准作一系统的思考,以期对推进盗窃罪的立法完善、对司法实践寻求更具操作性的工作方式有所裨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