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穴位电刺激联合气压泵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6h】

穴位电刺激联合气压泵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 西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1.1 西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的认识

1.2 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

1.4 颅脑外伤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研究进展

1.5 临床护理人员缺乏循证护理学的支持

二 中医对颅脑外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认识(中医辨证)

1.1 中医对颅脑外伤患者深静脉血栓病因及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

1.3.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深静脉血栓

三 穴位电刺激与间歇性充气加压-两种护理干预措施联合应用可能有优势互补的作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指标和研究设备

3 干预方法

4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5 质量控制

6 资料分析

7 伦理原则

8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

3 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

4 两组D-二聚体(D-dimer)比较

5 两组股总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6 两组LEDVT发生率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穴位电刺激联合气压泵治疗对凝血指标的影响

2 穴位电刺激联合气压泵治疗对股总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3 穴位电刺激联合气压泵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的影响

4 结论

5 本课题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采用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探索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方法,以期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将盐城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按照信封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23岁~71岁,硬膜外(下)血肿42例,脑内血肿及脑挫裂伤38例。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61例。对照组护理干预措施: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增加间歇性充气加压上下午各治疗30分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观察组护理干预措施: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后加用穴位电刺激仪治疗,选取双下肢足三里、太冲、承筋和地机这四组穴位,行疏密波刺激(频率为30/100Hz,强度为20~30mA),上下午各一次,每次半小时,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D-二聚体水平)、股总静脉血液流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评估。
  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颅脑外伤的类型、格拉斯哥评分(GCS)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3)两组治疗前后股总静脉血流速度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4)两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1)穴位电刺激和间歇性充气加压联合应用预防深静脉血栓效果优于单纯间歇性充气加压。
  (2)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两种不同的机制预防深静脉血栓,既产生了正性协同作用,又具有安全性。患者的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下肢股总静脉血液流速加快,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了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3)本研究提示两种护理干预措施—穴位电刺激和间歇性充气加压的联合,对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临床疗效切实,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但本研究样本量小,导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移,故临床还需要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