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成因及其调解研究
【6h】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成因及其调解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社会矛盾机理分析

2.1 社会矛盾内涵

2.2 中国社会矛盾理论探索

2.3 社会矛盾的形成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现状、特征及演变趋势

3.1 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现状

3.1.1 经济领域的矛盾

3.1.2 政治领域的矛盾

3.1.3 社会生活领域的矛盾

3.2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特征

3.3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演变趋势

3.4 本章小结

4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成因分析

4.1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成因的经济分析

4.1.1 利益格局变动

4.1.2 收入分配失街

4.1.3 劳资矛盾激化

4.2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成因的政治分析

4.2.1 社会制度的缺失

4.2.2 社会结构的不合理

4.2.3 社会管理的错位与缺位

4.3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成因的价值分析

4.3.1 公平公正的缺失

4.3.2 社会心理的失衡

4.3.3 价值观念的嬗变

4.4 本章小结

5 民众对社会矛盾及调解机制效果认知实证分析

5.1 问卷研究背景

5.2 问卷调查设计

5.3 问卷发放与回收

5.4 问卷统计分析

5.4.1 社会矛盾严重程度的认知

5.4.2 行动态度的认知

5.4.3 社会矛盾现状认知

5.4.4 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效果总体情况的认知

5.5 本章小结

6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调解路径研究

6.1 中国社会矛盾协调的基本原则

6.1.1 统筹兼顾、以人为本

6.1.2 利益均衡、结构优化

6.1.3 重心下移、固本强基

6.1.4 秩序井然、活力充盈

6.2 中国社会矛盾协调的当下措施

6.2.1 整合资源,打造社会矛盾大调解平台

6.2.2 下放权力,建立高效能基层组织体系

6.2.3 以人为本,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6.2.4 规范网络,健全虚拟社会管理体系

6.2.5 强化人大,完善权力监督体系

6.3 中国社会矛盾协调的长远对策

6.3.1 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6.3.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3.3 推进法治现代化

6.3.4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6.3.5 培养共同价值观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迈进一个较高收入的国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也进一步显现出来。新的利益关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安全生产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也频繁发生。在这个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在保持经济快速的发展以及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如何规避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应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提出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制度安排与途径选择,是一个既重大又现实的挑战和考验,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社会矛盾机理的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现状、特点及演变趋势研究,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成因分析,以我国民众问卷调查为案例样本,探讨了当代民众对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现状的认知状态,挖掘了社会矛盾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协调路径,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当下措施与长效机制。论文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证紧密结合,在理论上有利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矛盾问题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中国化的研究体系;在现实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持久深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社会矛盾机理、成因以及以我国民众为例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当前的中国社会矛盾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日益暴露出来,并且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激烈化等特征;(2)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演变,并非偶然的现象也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价值等原因和条件;(3)我国民众对待社会矛盾的态度普遍较为悲观,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大、干群关系紧张以及诸多社会问题凸显,但大多数民众均表示不会对此产生过激行为,比如参加集体上访或游行;(4)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协调路径的创建应该具有系统性、维稳性和可行性。协调中国社会矛盾要有严格的基本原则,其次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并且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