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诉韩国反倾销调查会计问题研究
【6h】

应诉韩国反倾销调查会计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反倾销会计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反倾销会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章 应诉韩国反倾销调查会计问题思考

3.1 韩国对华反倾销案例统计

3.2 胜诉典型案例回顾及会计思考

3.3 败诉典型案例回顾及会计思考

3.4 小结

第四章 中韩反倾销法律会计标准认定

4.1 反倾销法律会计标准问题的提出

4.2 中韩反倾销法律渊源

4.3 中韩反倾销会计标准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韩国反倾销调查问卷的会计要求

5.1 韩国反倾销调查问卷的结构及呈递要求

5.2 韩国反倾销调查问卷的会计内容要求

5.3 韩国反倾销调查问卷的填答技巧

第六章 应对韩国反倾销的规避与预警策略

6.1 规避策略——建立反倾销导向的ERP会计信息系统

6.2 预警策略——应对反倾销的会计预警

第七章 实证分析——XX公司应对韩国反倾销调查案例

7.1 案例简介

7.2 XX公司的答卷分析

7.3 XX公司对判定倾销的会计标准的应用

7.4 案例评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声明

展开▼

摘要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中韩两国互相将对方视为反倾销的首要目标国。1995-2008年,在韩国对2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08起反倾销调查中,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达23起,名列第一;中国对2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51起反倾销调查中,中国对韩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达27起,也位居首位。然而,中国企业在遭遇韩国反倾销调查时胜诉率极低,高昂的反倾销关税使中国出口企业损失惨重。
  综观学术文献,我国学者对韩国反倾销的研究,特别是反倾销会计问题的研究甚少,研究内容仅局限于对两国反倾销特点及原因的介绍,而对于应诉所需掌握的财务指标调整、反倾销调查问卷的会计要求等还没有太多的前期成果。因此,论文从会计学、法学、国际贸易学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对应诉韩国反倾销调查的会计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找出企业败诉的会计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试图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为了正确分析企业应诉韩国反倾销失败的原因,论文首先搜集2002-2008年韩国对华反倾销案例,将案例分为胜诉和败诉两类,分别进行分析。企业败诉的原因有三种:一是由于不了解调查方的反倾销会计标准,无法按照调查方的要求准确预估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出口价格以及倾销幅度,因而无法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和应对反倾销调查;二是由于不理解反倾销调查问卷的会计要求,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调查方认可的会计资料,不能有效举证与抗辩;三是其他原因。包括缺乏预警机制、价格制定不合理、企业内控存在缺陷等原因。
  由此,论文第四章针对败诉原因之一,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从韩国反倾销法律中提炼其会计标准。判定倾销的会计标准是指正常价值的计算标准、出口价格的计算标准、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调整方法以及倾销幅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中韩反倾销法律的会计标准,指出两国存在的差异,旨在为出口企业提供与调查方口径一致的财务指标提供技术支持。第五章针对败诉原因之二,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从XX公司取得韩国反倾销调查问卷的样本,根据该问卷样本以及对XX公司应诉主要负责人的访谈,归纳分析调查问卷的会计要求、填答方法及应对技巧。第六章针对败诉原因之三,从会计学、法学、国际贸易学等交叉学科的视角提出应对韩国反倾销调查的规避与预警策略。规避策略是指建立反倾销导向的ERP系统,并重视日常的会计信息管理与控制;预警策略主要针对价格预警,是指合理的预测出口产品当前价格可能带来的反倾销风险,并根据反倾销的基本原理,创建了一个基于应对反倾销的出口产品定价模型。第七章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将上述理论进行实践分析,旨在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应技术参考。
  论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创新点与局限性。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了最新的韩国反倾销法律,明确了韩国反倾销会计标准的内容,尤其是对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如何进行调整进行了解释与说明;二是获取了韩国反倾销调查问卷的第一手资料,准确分析了韩国反倾销调查问卷的会计要求及填答方法;三是创造性的提出建立反倾销导向的ERP系统,并对创建该系统的基本思路、流程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四是首次提出出口企业基于应对反倾销的定价模型,该模型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可以避免反倾销的合理定价范围;五是将实际案例与所阐述的理论相结合,试图为中国企业应诉韩国反倾销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论文的局限性主要是:论文仅从企业角度来研究应诉反倾销,还没有从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角度进行应对分析;此外,由于企业成本数据涉及商业机密,因而对被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可能信息不够充分;最后,由于所参考的资料大多涉及外文,难免出现翻译失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