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村经济伦理的苏南图像——一种跨学科视野中的“乡村道德知识”探究
【6h】

乡村经济伦理的苏南图像——一种跨学科视野中的“乡村道德知识”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建构作为“地方性道德知识”的苏南乡村经济伦理

第一节 缘起与学术史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状况与方法参照

第二节 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路径

一、马克思:“小农”及其伦理特征的唯物史观分析

二、韦伯:经济发展中的伦理动因及不同宗教伦理的比较研究

三、斯科特:“安全第一”的农民生存伦理及“斯科特——波普金争论”

四、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伦理特色及其研究的学术路向

第三节研究方法及叙述框架

一、基本思路与理论方法

二、田野调查的个案选择与方法

三、叙述框架

第一章中国乡村经济及其伦理向度

第一节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一、乡土本色

二、血地二缘

三、差序格局

第二节中国传统乡村经济伦理的主要面向

一、勤勉重农:农耕文明的生产伦理

二、信任互助:熟人社会的交往伦理

三、村规民约:礼治社会的管理伦理

第三节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的互动关系

一、“经济决定论”与“精神气质论”:两种路径资源及其整合

二、近代以来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伦理变迁

三、伦理道德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第二章历史与传统:苏南乡村经济伦理及其特色

第一节苏南:独特的地理区位与经济传统

一、苏南的界定与概况

二、苏南乡村经济的传统特色

第二节吴文化: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文化底蕴

一、吴文化的历史形成与基本特征

二、吴文化的伦理传统及其优势与缺陷评析

第三节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传统特色

一、家族伦理:父系权威与宗祧意识

二、交往伦理:互利动机与共同体意识

三、劳动伦理:敬业精神与自律意识

第三章传承与变迁:近代以来苏南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伦理演进

第一节重商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初步形成(1840-1919)

一、农业的商品化与农民经济理性意识的萌生

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和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引进

第二节传统乡村经济伦理的震荡与冲击(1919-1949)

一、乡村地权关系中“生存伦理”与“理性意识”的紧张与共生

二、宗族血缘关系的削弱和亲属关系的变化

三、市场行为的增加及农民经济理性的进一步增强

第三节传统与现代经济伦理观的交织(1949-1978)

一、政治平等意识的萌生与经济平均主义意识的强化

二、财产界限的模糊和个人责任感的弱化

三、社会生活的“同质化”与村落群体意识的增强

第四节现代乡村经济伦理的生成(1978-)

一、务实兴业的生产伦理

二、诚实守信的交换伦理

三、公正共享的分配伦理

四、文明适度的消费伦理

第四章挑战与创新:苏南模式与新苏南模式的伦理之维

第一节苏南模式的伦理意蕴

一、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特征

二、共同富裕:一个基于理性选择的道德目标

三、“两个文明一起抓”:最强的“经济冲动力”与最好的“道德冲动力”相结合

第二节动力与阻力:苏南模式成功与“终结”的伦理因素

一、社区共有制的产权制度及其道德风险

二、村落共同体的内部凝聚与对外排斥

三、秩序意识及制度创新的缺失

四、政府主导下现代市场意识的缺位

第三节扬弃与超越:新苏南模式的伦理支撑

一、新苏南模式的产生及其内涵

二、务实: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理念

三、开放: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四、理性:政府管理的伦理创新

结语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地域特殊性与普适可能性

一、一个无法克隆的“地域特殊”

二、历史变迁中的“精神不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选择“苏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立在跨学科的多维视角透视和道德生活史基础上的道德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史料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提炼和梳理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历史传统和传承变迁过程,描述和分析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实存状态及其双重作用,进而建构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地方性道德知识”。苏南地区耕织结合、耕渔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较早开始的经营性农业的发展,以及吴文化勤劳节俭、精明理性、阴柔秩序、崇文重教的伦理传统,使苏南传统乡村经济伦理在家族伦理、交往伦理和劳动伦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自身的地域特色。近代以来,苏南乡村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乡村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苏南现代乡村经济伦理也正是在传统乡村经济伦理的传承和变迁中生成的。“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和“终结”过程,体现了苏南乡村经济伦理动力与阻力双重作用的并存。“新苏南模式”的产生,是一种伦理精神的扬弃和超越,是基于理念创新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总体上看,在“承继传统”与“吸收外来”的平衡中不断提升和优化的苏南乡村经济伦理,给苏南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因此造就了苏南乡村在长期历史变迁中不断延续的区域经济比较优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